李白诗《丁督护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一生傲岸不羁,粪土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任华歌颂他的这种品格,说:“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寄李白》)然而,当诗人和普通的劳动人民接近的时候,情感却是那么的淳朴、真挚,对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富有同情心,本书选录的《丁督护歌》便展现了李诗在这方面的题材内容。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六年(747)游丹阳横山时,看到民伕拖拉装着巨石的重船,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很有感触,因借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丁督护歌》,写下本诗。民佚拖拉的是什么石头?诗里仅仅提到“磐石”,如果是建筑用的石料,那北方山中很多,何必要“云阳上征去”,经过云阳向上游(北方)运去江南的石料呢?太湖石在唐代已经受到人们的珍视,唐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可见,从江南通过“云阳”向北方运去的石头不是普通的建筑用石,而是装缀园林的太湖石。官府征用民伕拖运太湖石经运河北运上京城,供统治阶级享用。本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力役之征”的黑暗,使全诗表现“拖船”之苦的题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诗采用白描手法,叙事与抒情交叉进行,展开多角度的叙写,层层深入地表现民佚劳役之苦。“云阳”两句,是说自丹阳经运河向北行舟,必经镇江、扬州等城市,为长江下游商业辐凑的区域,这便将运石民佚的极度劳苦放在繁华富庶的商业区的背景中来描写,以富商巨贾们的奢侈生活和民佚的非人生活相比照,便突出民伕劳动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低下。“吴牛喘月时”以下四句,由天气炎热生发开去,叙写民佚拉纤拖船的痛苦。炎日当空,酷暑难熬,还要拖拉载着磐石的重船,役夫之苦,自不待言。热而生渴,渴而思饮,但因苦热干旱,水浑浊不可饮,用壶汲起的河水,一半是泥土,这真是苦不堪言,加深了“拖船一何苦”的感性认识。“一唱”两句,抒写民佚的心情,《丁督护歌》的声调本自凄恻悲伤,纤夫用它来表述自己的悲苦心情,一边唱,一边泪如雨下。“泪如雨”两字,以具体感人的意象,真切地反映了民佚内心的痛苦。最后四句,诗人大书特书民伕拖拉的对象——太湖石的质态和数量,进一步突出他们劳动的艰苦。这四句诗,两两组合,前两句上句写石,“万人系磐石”,极力形容太湖石之庞大,须用万人拖拉;下句表情,“无由达江浒”,磐石巨大难以拖到长江边,但又必须超期完成运输任务,将它们运到目的地,民佚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后两句上句仍然叙石,“君看石芒砀”,太湖石又大又多;下句仍然表情,是说这许许多多磐石要装载完毕,不知要花多少力气,不知要吃多少苦,无怪乎民佚们看到“芒砀”之石,要“掩泪悲千古”,也难怪诗人看到“芒砀”之石和“拖船苦”的民佚,要洒下同情的热泪。全诗叙民佚事,抒民佚情,出以顺畅自然之语,无雕琢刻削之迹,边叙写,边抒情,从自然条件的艰苦写到内心的痛苦,诗情步步深入,推向极至。所以,《唐宋诗醇》评本篇“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并且以为它是“李诗之近杜者”,确是很中肯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