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廷先
彭浪矶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朱敦儒
这首词和前两首词也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兵所俘北迁,中原战局继续扩大。朱敦儒的原籍河南洛阳亦遭战火,他被迫离乡逃向南方。在以后的几年中,南宋政权立足未稳,他无投奔之处,只得流浪江湖。这首词写他在流浪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抒发他离乡去国的苦怀。彭浪矶在江西彭泽县西北江边,距大、小孤山不远。
上片起句“扁舟去作江南客”,直写胸怀,领起全篇词意。他栖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飘浮于万里长江之上,作客他乡。接着写出眼前景:“旅雁孤云”。他看到雁横长空,一朵浮云在随风飘荡。春秋两季雁常迁徙于北地和南方,所以称作“旅雁”,一朵浮云,四无依傍,所以称作“孤云”。词人联系自己的身世,对自然景物注入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更巧妙的是摄取眼前景物来比况自己的处境,真可谓情景交融,全不着力。接着叙写时势:“万里烟尘”。“烟尘”指战火,“万里”指战区的广阔。他国破家亡,无处安身。“回首中原泪满巾”,回望家乡,流下了伤时之泪。
下片续写舟中所见之景:“碧山对晚汀州冷”。岸上有青山,江中有小洲,两相映对,在傍晚时分透发出一阵凄冷之气。接着看到的是“枫叶芦根”,这是在江行中经常看到的景物,在这里是否单纯的写景呢?似乎不是。而是寓情于景。这中间有个典故。唐代大诗人白香山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时,写过一篇著名作品《琵琶行》,开头两句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芦根”显然是从第二句化来,为协韵关系,改荻花为芦根。白香山在《琵琶行》的序文中说那位弹琵琶的妇女,“自叙少时欢乐事,今漂泊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这也正是词人的遭遇。他所乘的小舟已迫近江州,所以化用了白的诗句,不仅切时,而且切地。隐然以那位沦落天涯的妇女自况,而令人浑然不觉,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日落波平”,四顾茫茫,引出了下片的主句:“愁损辞乡去国人”。战争不停止,国家不承平,他这位离乡背景的流浪者的“愁损”必然要继续下去。全词到此歇拍,而词人渴望和平的情景却悠悠不尽。
宋人汪莘评论朱敦儒词说:“余于词就爱喜者三人焉: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方壶诗余自序》)评价虽高,似不甚切当。从以上的几首词可以看出,在大动乱的年代,朱希真并不再作“尘外之想”,而是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发出了时代的呼声。他的词风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这种变化,从宋朝到明、清,注意到的学者不多,而总是称赏他的“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念奴娇》)一类的作品,显然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