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式销售,不便宜的赠品
如果捆绑销售的两件商品中有一件或者两件不是自己需要的,请不要购买;如果对商品本身不感兴趣,仅想得到赠品,即使特别喜欢赠品,也要仔细权衡,谨慎决策;如果商场打折的不是中意的商品,那么请远离它们。
——消费中的“陷阱”真不少
商家经常会将某两件或者几件商品一起销售,前提是消费者必须以一个固定的价格带走整套商品,这种销售策略称为“捆绑式销售”。
赵德明是个自行车爱好者,想买一辆山地自行车。他到户外用品店挑选自行车时,经过各部件性能的考察和总体对比,选中了一辆一千八百多元的自行车。但是这款自行车是和户外帐篷,以及其他露营装备打包销售的,总价超过了五千元。
在店员的解释下,赵德明了解到单独买这辆自行车和这套露营装备的话,价格差不多得七千块钱,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少花两千块买到手。想想还是挺划算的,就买了下来。
两年过去了,自行车成了赵德明的随身伴侣,但露营装备则一直躺在家里的储物间里。
商家将自行车和露营装备“捆绑”起来销售,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走整套商品,看上去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促销活动。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捆绑销售是否诱导了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
实际上,赵德明是花五千元买了一辆价值一千八百元的自行车。因为露营设备没有给他发挥任何价值,所以这次消费的性价比极低,是失败的。
如果捆绑的商品不是消费者需要的,那么这部分的使用价值其实为零,整套商品的价值就低于价格,这种情况在消费活动中经常碰到。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该做出取舍,毕竟捆绑的部分产品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用处,不宜购买。
但是有的消费者觉得自己以便宜的价格得到了好几件商品,非常有成就感而欣然购买。这部分消费者有明显的贪多而不求精的特征,他们更在乎花钱得到了多少件商品,而不考虑这些商品是否实用。
有时商家还会做一些买赠的促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比如买方便面赠卤蛋,买冰箱赠光波炉,买电压力锅赠刀具,买爽肤水赠面膜等。
又到国庆打折促销的时候了,夏姿兴冲冲地和丈夫赶往商城准备血拼一场。打折和促销的商品还真不少,夏姿看着海报,不知道选哪些好。经过一个下午的“海选”,夏姿终于将购物车塞得满满的,有买运动鞋赠送的护膝和袜子,有买方便面赠送的一大堆火腿和卤蛋,还有买电压力锅赠送的厨房刀具套装,买茶壶赠送的餐具……
看着这一大车赠品,夏姿觉得占了大便宜,心里乐开了花。
据统计,如果某一品牌举办买赠活动的话,至少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销售量。
夏姿确实得到了很多免费的赠品,看上去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很多赠品从来都没有使用过,没有发挥价值,实际是浪费了钱财。
另外,打折也是引导人浪费的一种方式,蛊惑消费者,尤其是在购物方面缺乏主见的消费者购买一些用不上的商品。看上去是以比原价格低很多的价格买到了商品,占了便宜,但是买回后却发现打折买来的商品根本不实用或利用价值不高,最终成为了闲置品。
消费心理学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该梳理消费需求,同时要学会借助最简单的工具即购物需求分析表,来明晰购物行动。
准备一张纸,在出门购物之前将需要的商品按照轻重缓急程度依次列一个清单,同时标注清楚哪些商品是最近急用的,也是此次购物一定要买到的。紧接着列出哪些是十天半个月之内必须采购到的商品,即这一类属于不太紧急的但是又非有不可的商品。依次类推,逐次排列所要购买商品的优先次序,最后一部分才是一些可有可无或者好玩的装饰性的小商品。
作为消费者,一方面需要在内心盘点自己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最好使用购物清单列表来进一步完善和规划购物所要花费的金钱,使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并且“好钢都使在刀刃上”。
看着便宜、实惠的商品,其实却是商家暗藏的诸多“陷阱”,此时消费者要睁大眼睛理性判断,分辨哪些商品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从而做出取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