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徐志摩与郁达夫
释义

徐志摩与郁达夫

徐志摩与郁达夫



1896年,是罕见的平静之年,虽说处于清末积弱之时,不少有识之士正闹着“西学东渐”,但保宁坊第四进院子的楼上,一个婴儿仍如期来临,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童年时,正是中国新旧学制交替的时期,科举虽已废除,地方上的新式学堂尚未开办,大都仍是入私塾读书。他4岁入家塾开蒙读书,而后转去开智学堂读书,成绩很好,有“神童”的称号。



1911年,徐志摩从开智学堂毕业,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俗称杭州府中。和他一起考入杭州府中的,有他的表兄沈叔薇。在这里,徐志摩遇上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郁达夫。

徐志摩才上中学时,活泼好动,那时候他年级也不大,就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小时候他的头就比较大,身材又矮小。由于童年时候爱读书,徐志摩很小就近视了。他特地找了个金边的眼镜来戴,买的时候还照镜子说:“这样像先生吧。”

上中学的时候,徐志摩也很调皮,无论在课堂上或是宿舍里,都和表哥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总是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但这个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不用功,那样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在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试或者作文,他又老拿第一名。

学堂规定,考试得第一的,才能当班长。这样,徐志摩就常是班长了。有同学说:“志摩,我也没见你用功,怎么考这么好?”他说:“我也不知道,读得认真点自然就考得好。”

那时候,班里还有个沉默寡言的学生,老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活泼的徐志摩,他就是郁达夫。郁达夫从嘉兴府中学堂转学过来,那时他体弱胆小,在课堂上,在宿舍里,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像只蜗牛似的,连头都不敢伸出壳来。

班里的同学虽然不至于排挤郁达夫,但也给他取了个“怪物”的外号。对这个不善交际,衣着朴素、内向的乡下同学,只有徐志摩热情对待他,希望他能融入班级里,他们两个成了好朋友。

但没多久,辛亥革命爆发,杭府中学散学。徐志摩和郁达夫都回到老家,两人的再次相见已是十多年以后,地点也从江南的杭州移到了首都北京。

这时的徐志摩才回国没多久,在北京松坡图书馆任助理馆长,而郁达夫是北京大学统计学的讲师。一天午后,徐志摩正在图书馆里整理资料,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阅览室。老朋友相见分外愉快,郁达夫一直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已经这么高了,比我还高一些。”

但徐志摩一脸顽皮的笑,还和以前一样。这之后,郁达夫和徐志摩就时时往来,每个星期差不多都要碰好几次面。

徐志摩在生活上一直很关照这个老朋友。郁达夫当时是老师,收入菲薄,却常常支援学生。只要学生有啥需要帮助的地方,郁达夫二话不说,出钱又出力。所以到了月底,徐志摩知道郁达夫肯定没钱吃饭,常常变着法子请老同学吃饭。

1924年5月以后,徐志摩和一班朋友,常来凌叔华家小聚。有一次,徐志摩想带郁达夫一起去,但到了约定时间,徐志摩去郁达夫家里,却发现他在家看书。

徐志摩推了推郁达夫,叫他赶紧准备出门。郁达夫抬头道:“棉衣没有了,怎么出门?”“又没有了?是被学生穿走的么?”原来,郁达夫常对学生出钱出力,冬天天气冷,连棉衣都送给穷学生了。那衣服还是他的同事凑钱买来赠送给他的。

北京冬天很冷,没了棉衣,郁达夫也不能出门,徐志摩只能一个人去凌叔华家里。聚会的时候,有人问到郁达夫怎么没有来,徐志摩就将这事说了。

听完这事,大家认为:既然同事买的衣服可以随便让人穿走,以后谁能保证没有他人再来穿走呢?有人就说:“我看你们应该到前面的衣服店里面交涉一下,给他们留一件棉衣的钱。要是棉衣丢了,就马上再送一件过来。”

“要是第二件也不见了,怎么办?”另外一个人讽刺道:“我看我们应该多做几件,第一件不见了,穿第二件,第二件不见了,穿第三件,这样一来,便没问题了。”

“谁出钱呢?”在座的人提问。

“当然是徐志摩啦!”有人起哄。

“你们都来欺负我,我可不会做那么傻的事情。”话虽这样说,但徐志摩仍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

没过几天,北京突然阴雨交加,天气骤然冷了下来。早晨下了大雨,徐志摩一起来,看到这天,一拍大腿说:“糟了,这么冷,达夫没棉衣的话,怕是会冻坏了。”

冒着大雨,徐志摩一个人跑去前门估衣铺买了件棉袍,特地送到郁达夫家里,否则郁达夫连课都不能去上,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一件棉袍说起来似乎是件小事,难得的是那份情意,那份巴巴地跑来跑去买棉袍送棉袍的热忱。

徐志摩不但带郁达夫去一些新朋友家,还介绍自己的朋友去看郁达夫。未来的几年里,这对好朋友一直相互扶持。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于山东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开山遇难,年仅三十四周岁的诗人飘然而去。徐志摩去世后,达夫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志摩死后不久写的,叫《志摩在回忆里》。五年后写的一篇叫《怀四十岁的志摩》。

此外还有挽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充分说明了两个人深厚的友谊。

入选理由:

以爱情闻名的诗人难得的友情故事,非常动人。

阿离之言

1922年秋天,徐志摩从英国留学归来,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公告。全国人民在一天之内认识了这个还没成名的诗人。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他是还没写文章就靠绯闻上了头条,不过那时候他不是上娱乐版,而是正儿八经的头版头条。因为这个离婚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头一宗。徐志摩光荣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到这里,要回顾一下徐志摩的生平。作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后来被冠以勇敢追求真爱,成为楷模的人物,是什么让他有勇气这样挑战传统的婚姻制度?

徐志摩这个人,出生清朝末年,小时候他受私塾教育,长大后清朝亡了,不流行考状元。他就从善如流,跑去留学。本来说家里开公司,他要学习怎么管理家族企业,于是去美国去学经济。谁料经济没学会,倒学了满脑子自由思想。于是他想,唉,我的理想还是哲学,和怎么赚钱没有关系。于是徐志摩一发狠,就到英国剑桥去学哲学了。

说实话,如果徐志摩是企业家,估计他会淹没在茫茫人海里,别说历史,就连徐氏家谱估计都得在边角处寻找他的名字。而诗人徐志摩呢,却可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毕竟他也是新月派的核心人物。不过真正让他红得发紫的,却是他跌宕起伏的爱情。

徐志摩写信给老师梁启超,里面有句被小资奉为经典的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由此看出,徐志摩将自己的精神需求全押宝在真爱上,他的一生,都在寻找一份爱情里度过。

他所受的西方教育告诉他,人生应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诗人本身的浪漫的性格,更使他渴求一份真正的爱情。但那时候,徐志摩已经有了妻子张幼仪。他娶张幼仪是父母之命,家族联姻。最开始,徐志摩走了一条当时传统男人都会走的路。

在剑桥时,徐志摩邂逅清丽少女林徽因,面对这个女孩,他第一次明白动心的感觉。对他们的感情纠葛,后人有许多评论。还有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拍得缠绵悱恻。我们只需知道的是,正是因为林徽因,徐志摩才发了那篇在当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离婚声明。

骨子里的徐志摩,是个追求自由、爱、美的人。梁实秋写过,说他的一生都在这三件事情里打转。他写过一篇《想飞》,里面说“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这大概最能说明他的心声。

然而面对现实,并不是诗人想飞就能飞起来。现实是沉重的,徐志摩摆脱家庭的桎梏后,林徽因却嫁给了父亲选定的人。这对徐志摩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一个浪漫的人不愁没有爱情。就在这时,徐志摩生命里第三个女人出现了,她是陆小曼。这个社交名媛同样觉得包办婚姻让人窒息,对徐志摩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嘲讽,但却没有善终。最后的徐志摩,以一场坠机事件终结了自己毁誉参半的一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6 11: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