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瀚:东游记(节选)
张瀚
登采石矶,诣龙江关,入金陵,即古建业,高祖昔定鼎于此。旧吴时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五里。洪武初,益拓而东尽钟山之麓,凡九十六里。立门十三,南曰“正阳”,南之西曰“通济”,又西曰“聚宝”,曰“三山”,曰“石城”;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曰“金川”,曰“钟阜”;东曰“朝阳”,西曰“清凉”,西之北曰“定淮”,曰“仪凤”,今塞“钟阜”,“仪凤”二门。其外城则因山控江,周回一百八十里,别为十六门。紫金诸山环亘于东北,大江回绕于西南,龙蟠虎踞,古称雄镇。迨今唯睹城郭崔巍,而宫阙荒芜,殿阁只存武英,奉先,犹故物也。然宫逼近城东,而民居处其西。自长安街至大中,三山,抵水西门,路甚整洁,民居两廊可步,尤便行人。出正阳门数里为南郊坛。出聚宝门一里为报恩寺,有琉璃塔,高二十五丈,永乐年重建,夜每燃灯数十,如星光灿烂,遥见十里之外。寺左为雨花台,台在山冈,可西望大江。三山门内为凤凰台。
出朝阳门,沿城而南,恭谒孝陵。陵中禁采樵,草深木茂,望之丛蒙,深远不可测。惟遥望殿宇森严,御路傍列石器,长亘数里。前峙御碑,高三丈许,覆以石亭。亭前朱门籞戟,以时启闭。左有懿文皇子墓,亦朱门深锁,不能至也。洪武初,置漆园,桐园、棕园于钟山之阳,种木各万株,以收油、漆、棕缆,用造海船及防倭战舰,其省民之供虑周如此。城北为太平门,内曰“太平冈”,外曰“太平堤”。三法司在堤之南,公庭简肃,殊清闲无事。夏月面后湖,观夹堤芙蕖,湖光荡漾,鹤舞松阴,鹿鸣芳砌,可称吏隐。都察院邸第在太平冈下,壮丽严整,传为刘诚意先生所建。北之西有鸡鸣山,登之可以眺远,故宫遗址,俨然一望中矣。
自采石放舟而下,经燕子矶,上有观音阁,悬大江之崖,望之危险。再下为黄天荡,江阔水涌,四望无涯,亦无芦苇、沙洲。虽值风恬日朗,而江涛震撼,白浪横空,唯闻澎湃之声而已。登仪真公署,有后乐楼,楼下四围皆水,遍植莲花,凫鸥荡漾,对景可以忘机,题后乐者,吾杭吴龙江也。
南京是六朝故都,历代墨客作诗为文咏叹金陵山川的不计其数。张瀚《东游记》中所写的这段金陵游记可谓奇文。全篇仅七八百字,却遍写城中诸景,且脉络分明,详略有致,余韵徐歇。
这篇游记之所以凝炼而有余韵,首先是因为作家胸有成竹。写金陵全景,或由明确的观察点进行静态描述,或由清晰的游踪进行动态描绘。动静结合,景物如在眼前而余味曲包,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几欲鼓翼而飞。
作者是从浙江开始他的东游之行的:由浙江到安徽,又从安徽采石矶沿长江入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到了他供职所在地——南京,开始了他对古城的总体描述。开篇简述旧吴以至洪武间南京地域的演变过程。然后俯瞰全貌,静态描述南京城内城外的总布局。先是十三门,纵向由南至北,“正阳”、“太平”两分;横向由东向西,“通济”、“三山”参差排列,“神策”、“金川”相映交辉。十三门叙述完毕,城郭轮廓即勾勒得十分清晰。再写外城虽有十六门,却不再一一道出,而是取了紫金诸山和环城大江,显现出龙蟠虎踞之势,再用一句“因山控江,周回一百八十里”轻轻带住,外城的景色便也一目了然。又述城内,宫阙近东,民宅处西。一个观察点,四句话,城内城外,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即描摹得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进入城内,作者又用移步换景的办法进行动态描写,俨然一位导游,将可观之景一一道出:聚宝门外的报恩寺、三山门内的凤凰台、朝阳门外的明孝陵、太平堤外的后湖(玄武湖)等,无一阙遗。一路上又有雨花台、三法司、太平冈、鸡鸣山,一步一景,各具特色。娓娓叙来,似漫不经心,然南北东西,风姿秀出。待到故宫遗址,俯首而望,一宫一殿,一山一水,不只是尽收眼底,而且是亲切可爱的了。立足虽在城外,目光已达城里。先由城里说到城外,这里仍在城内收笔,是为圆合无隙,首尾相接。如此选景、写景,便自然是凝炼而有余韵了。
其次,作者在局部审视时选取最有表现力的镜头。详略有序地写景,这是文章凝炼而有余韵的又一原因。南京古城景色很美,古迹很多,若将几十处景致一一详细描述往往会失之平板、呆滞;而要把它浓缩在七八百字之中就更是难乎其难。但作者却运笔自如,繁简得当。略写的景色一笔带过,不拖泥带水,所谓“止于所当止”。“出正阳门数里为南郊坛,出聚宝门一里为报恩寺,有琉璃塔,高二十五丈,永乐年重建。”几句话就交代了五处景:两门、一坛、一寺、一塔,且写出里程、高度、年代,堪称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同时该放之处还须放开,所谓“行于所当行”。中山门外的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地。作者作为明朝的臣民,他到这里来,就不单纯为了观赏的,而是“恭谒孝陵”,所以也就不惜笔墨加以细致的描绘。在点出“陵中禁采樵”之后,接着写出的是:“草深木茂,望之丛蒙,深远不可测。”仍不正面写陵,而是把它置于青松翠柏之中,显出它的丛蒙深远,不可测知的雄美景色。然后才回头遥望,写殿宇森严,御道绵长,石像森列,墓墓宏敞,不觉令人想象出当年王陵体制的崇闳。那“伐罪吊民,功同汤武,攘夷抚夏,威迈汉唐”的一代英主虽已不在了,而他当年置园种树,以造防倭战艦,省民之供的遗泽却长留人间,使作者感怀不已。这不同于一般的歌功颂德,而是就实景写实事,称颂朱元璋建国之初在国防上的深谋远虑和在政治上的体恤民艰。接下去,写玄武湖的优美风光。对后湖中的湖光鹤影稍稍放笔点染,燕子矶的放舟、黄天荡下的惊涛骇浪,一笔紧跟一笔,悬空而落,详略相间,虽未将每处景色一一端出,但投石击水,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一两朵雪白的浪花,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次,严谨冼炼而又清美朴实的语言风格,形成了此文凝炼而有余韵的特色。作者曾在他的《自省记》中摘录了人们对他的评价,称其有“洁峻之行,宏远之才”,“执法不激不徐”,“器宇凝整冲旷,才华精敏特达”。这些品行反映在语言风格上就是严谨冼炼而又清美朴实。七八百字写三、四十景,一景一转,一转一境,无丝毫紧张急促。城内城外,无论是看“每燃灯数十,如星光灿烂,遥见十里之外”,令人欣喜赞叹的琉璃塔,还是观“湖光荡漾,鹤舞松阴,鹿鸣芳砌”,教人心旷神怡的玄武湖,作者都是轻拢慢捻而又引人心魄。每一景虽寥寥数语,但因把握住了景色特点,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形象仍不失生动明朗。同时因把很多短句串在一起,形成流畅的旋律,其声似潺潺流水。而大量数据,方位名词的运用又给人以严谨、科学的印象,加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从而突出南京“风景与文化交融,山川共古迹映辉”的特点。
这篇游记虽只是《东游记》中的一段,但它却体现了作者描绘浙、苏、皖一带地区景色的一种手法,并且也充分发挥出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