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海鸥
轻生奉国不为难, 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 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 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 柳营时把阵图看。
施肩吾
施肩吾进士及第是在元和十年(815),可推知他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宪宗元和年间及其后。这时的李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外有吐蕃、回纥不断侵扰,内有藩镇割据,战乱时常发生。宪宗之前,德宗朝开始调整对外政策,贞元四年(788)与回纥和亲,贞元九年(793)与南诏国恢复亲善关系,从此吐蕃失去羽翼,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势力大减,从此再未能对唐朝构成大威胁,西北边庭总算暂告安静了。但宪宗时代,对吐蕃的防范还是不敢稍减,边庭将士仍然枕戈待旦。这首赠给边将的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写的,是一篇洋溢着爱国激情的英雄礼赞。
首句即扣住边将主题来写,为了国家、将军甘愿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一“轻生” ——“奉国”,在强烈的对比中突现出将军崇高的心灵世界。诗人用这样高昂激越的调子领起全篇,贯彻全篇。接下去由神及形,由因及果,将历史的时空由眼前而回溯,概括出数十年风云变幻和将军的戎马生涯、峥嵘岁月。将军那一身“旧箭瘢”不仅标志着王朝多难,而且说明将军参加过不少苦战恶斗,是一位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雄杰。“身多旧箭瘢”是因为“战苦”,而苦战多伤正缘于他为“奉国”而“轻生”的高尚情操。“旧”字概括了岁月的悠久和经历的丰富。首联两句间既有因果联系,又各有侧重:出句揭示其爱国情怀,对句赞美其英雄气概。以下六句转写将军无战的岁月,实则进一步深化主题,塑造形象。将军不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而且在和平时期也按捺不住“奉国”的冲动。全诗八句,而用六句来写将军在无战时的寂寞、警醒和勤勉,以揭示其爱国心和英雄气。三、四句写将军的宝剑、铠甲、马铃、鹘羽衬饰的闲置,与当年如火如荼的战场拼杀形成鲜明对比。“寒”和“冷”应是将军的感受,其实这种冷落感的深厚底蕴乃是对往昔辉煌业绩的眷恋和希望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热情。五、六句描写将军不弃戎行,身着黑貂裘、花当背(防护背心)、骑着白马月夜巡逻,将爱国之心寄托在尽职尽责的“奉国”行动中。
以上四句中使用了许多修饰词,或比喻、或夸张、或渲染,有声有色地描绘将军的宝剑、战马和装束,意在强调将军的神武英姿。最后两句化用汉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典故来比况这位将军。“恐”不是恐惧,而是警觉。他时时警惕着吐蕃侵犯边疆,为此而精心构思着各种御敌方案。“柳营时把阵图看”这一典型细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极传神的写照。它使将军的形象更丰满、更可敬可爱,诗的主题更深刻、诗的意味更深厚了。将军不是一勇的匹夫。他不仅有“轻生奉国”的忠诚和勇敢,而且有周亚夫那样的才能和品德。他心系军国,兢兢业业,严于治军也善于治军。他治下的军营俨然如周亚夫的细柳营,令敌人望而生畏。他严于律己也善于律己,那样勤勉细心地日夜操劳,令人们肃然起敬。与其说这是一位“边将”,不如说这是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凝成的“原型”,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理念、情感的提炼和表达。诗人赠给边将这首诗,固然是对边将致以赞美和敬重之情,但其中更深长的意思,恐怕还是对边将的勉励和期冀:边防靠你们!你们应该如此啊!
作者精于选材和构思。他只用两句诗概括将军的经历,引起读者对当年战事和将军功业的想象,又用“时把阵图看”引导人想象未来,并寄托希望和勉励。截取生活片断而令人思前想后、仔细寻味,这是简炼含蓄的笔法。对将军无战的寂寞和备战的勤勉,则写得详细、传神,在内在的对比中层层深入地揭示将军的精神世界,完成了主题的表达。这是藏锋蓄势的表达方式,有力度,有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