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释义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散文·历史散文·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城濮一战,遏止了楚国向北扩张势力,鲁僖公三十年,秦、晋再次联合进攻郑国。究其原因,此时秦穆公更急于称雄中原,郑是首先要征服的对象;而晋文公因为出亡时郑文公曾对他无礼,如今郑又亲近楚国,正要惩罚和报复郑国。这年秋天,秦晋联军东进伐郑,包围了郑国国都,晋军驻在函陵,秦师屯在汜南。郑处于重围之中,形势万分危急。郑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举荐烛之武,请他出使秦军,劝说秦穆公退兵,以瓦解秦晋的联合进攻,消除危难。本文重点所记,就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动人辞令,褒扬他退秦救郑的功绩。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点明形势。晋侯、秦伯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为口实,联兵围郑,意在说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艰难环境。第二段写佚之狐向郑文公举荐烛之武,烛之武于危难中接受了重托。虽然刚开始他推辞出使,但是终以国家安危为重,慨然应允。

第三段是全篇重点,写烛之武于深夜“缒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径入秦军去见秦伯。他的说辞不是简单地对目前的军事形势进行分析、论证,而是从秦、晋与郑的政治关系出发,以各国间目前利益与日后利害为基点,着重向秦穆公指出灭郑或存郑对秦的利弊及政治后果。首先,烛之武向秦伯道明:“郑既知亡矣!”郑国孤单,难敌两强,亡国是注定的了。但是灭郑以后,形势究竟是对秦有利呢,还是对晋有利呢?显然秦穆公对此缺乏认真考虑,因此烛之武进一步为他陈述利害。他展开的论题是灭郑不利于秦而有利于晋。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去郑远,晋国居中。如若秦占有了郑,那么,使臣往来,辎重运输,兵员调动,都十分不便,“越(晋)国以鄙远”,秦穆公当“知其难也”! 而且灭郑,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再从反面考虑,秦存郑,倒能给秦国带来许多便利,“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初步打动秦穆公之后,烛之武又以一事提醒秦穆公:当初晋惠公即位,就背弃了秦国的恩惠,收回了许诺。“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暗示,强大起来的晋国,正是秦国潜在的劲敌,像这样“阙秦以利晋”的行动,“唯君图之!”

烛之武的说辞,实则是一篇对秦、晋、郑三国间近期与远期军政形势的综合论析。他能言善辩,巧妙地挑拨并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达到解救国危的目的。说辞中推理与论断,自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雄辩性,特别是紧紧扣住秦国的利害得失,面对面地向秦伯陈述(说辞中八次称“君”),使秦穆公不得不改变初衷。

第四段是写秦晋伐郑事件的结局和尾声。秦“与郑人盟”,晋“亦去之”。据《左传》以后几年的记事可知,秦退兵之后还留下杞子、逢孙、扬孙戍郑,这为两年后秦国袭郑留下了祸根。晋文公虽未打击秦军,但对秦国的不满却已产生,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著名的殽之战,正是晋国对秦军的报复。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