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湖北省著名的古迹之一。在众多吟咏它的诗篇中,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千古之奇”。传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看到崔颢的这首后,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为之搁笔。崔氏之作,正是以其浩瀚的时空意识和深沉的乡关之思赢得了“第一”(《沧浪诗话》)的桂冠。
诗的首句由传说着笔。据《南齐书》记载,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处,黄鹤楼因此得名。这里的“昔人”,即指传说中的仙人。“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是一种时间意识的警觉:该走的都走了,我辈又当如何?诗人登斯楼,敏锐地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和往昔的不可回复,今古茫茫之感充溢于心。“此地空余黄鹤楼”又将这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相交错,时间的流动是无迹象的,而我们从黄鹤楼这一在空间上可以把握到的意象中,感觉到了时间的运行。黄鹤、仙人已成为传说中虚幻的存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这空空落落的黄鹤楼。三、四句,诗人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这一感受。黄鹤飞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那天际的白云还在黄鹤楼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萦迴着。然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白云又何曾是昔日之白云呢?首联写昔人与黄鹤楼,这一联是写黄鹤与白云,一、三句的黄鹤、昔人在时间上同属于过去的存在,二、四句的黄鹤楼、白云则是在空间上可以看到的具体的实在物,两相对照,所要表达的意蕴更加明晰。由眼前之景(楼、云)的触发,诗人的思绪转向过去,引我们到一个遥远的传说里,而这传说的虚无缥缈和不复回返,又给人以今古难接之感,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悠悠”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的缕缕情怀和作者邈远的情思。它静中含动,为作者飘忽摇荡之心态,做了最完美最贴切的说明,使人体味到一份淡淡的哀伤和怅惘。而接下来的“空”字,又将这一切的柔情和怅惘都化为轻烟梦影!于是,一种深重的悲凉便在诗篇中弥漫了开来。往者已矣,而未来,又是那么难以把握。“去”、“空”的重复出现,使登楼的诗人,有着“伊人信往矣,感伤为谁叹”(陈子昂《感遇》之十六)的悲情。他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
五、六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川阁边的绿树清晰可辨,鹦鹉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芳草。句中的“晴川”,既是地名,又令人联想到晴朗的天空下那一望无际的平川,它与绿树芳草一同构成了这一画面的明快格调,那当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晴川阁,在今湖北汉阳龟山东麓,隔江与黄鹤楼相对。鹦鹉洲,在湖北汉阳县西南江中。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一个绿树芳草的所在。这一片崭新的风景是诗人对寂寞狐独的挣脱,他试图使自己的心境明朗起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减轻心头的沉重,那茸茸的芳草又惹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对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说,故乡是最温暖的。那是疲倦心灵的归宿,是孤独情感的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是诗人在俯仰宇宙、思接千古之后所引起郁闷情感的渲泄。而故乡又在哪里呢?诗人举目四望:日落黄昏时分,江面上烟波浩淼,一片迷蒙,他的情绪又一次落进了愁苦的深渊。这又是一层转折。据考证,崔颢在入河东军幕前曾为谋求功名,游历江南。当他登上黄鹤楼,面对着无限寥廓的宇宙空间时,一种怀古悯今的情绪将他笼罩。“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既是乡愁,也是世路茫茫之愁,它蕴含着作者深重的人生概叹。《唐才子传》说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在他“有文无行”的背后,不正潜存着一种无可解脱的寂寞情怀么?这一“感慨”太沉重了,以至于穿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在人们的心弦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全诗通过几层转折,逐层深入地传达出了诗人登楼后的独特感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