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尚永亮
秦出天下兵, 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 赤羽连天明。
太尉仗旄钺, 云骑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 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 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 何论脍长鲸?
恨无左车略, 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 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 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 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 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 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 倒屣欣逢迎。
群公咸祖饯, 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 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 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 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 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 挥手谢公卿。
李白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七个年头,史朝义杀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率兵向南骚扰。唐代名将、太尉李光弼统领百万大军,出镇临淮,抗御叛军。李白这时已从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正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听到这一消息,他异常兴奋,不顾花甲高龄和多病之身,毅然请缨从军,不料走到半路,因病折回。怀着壮志未酬的怅恨心情,李白决定到宣城一带的自然山水中去获得慰藉,在他离开金陵之际,为送行的友人崔侍御(即崔成甫)写下了这首述行言怀兼留别的名作。
全诗可分三大段落。
第一段从篇首到“何论脍长鲸”,力状“秦兵百万”的威武雄壮。“秦”为唐代朝廷所在地,故此处代指长安。“燕赵”是战国时北方的两个国家,这里代指安史叛军盘踞的北部地区。诗人意谓:朝廷发军百万,定能践踏(即蹴cù踏)荡平叛军残敌。大军所到之处,声势浩荡,在黄河饮马,可令河水枯竭,摆开阵势,红色的旗帜接地连天,光明灿烂。太尉李光弼手执旄钺(máo yuè,指帅旗和兵器),统领三军,云集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在他的指挥下,千里兵营,整肃严密,从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境内)到武关(在今陕西商县境内),连飞鸟也难以进入。其所以如此,“意在斩巨鳌,何论脍长鲸!”巨鳌(áo)即大鳖,这里比喻叛军首脑;“脍(kuài)”是将肉细切的意思;长鲸指史朝义。这里,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充满信心地指出:此次出征必获全胜,别说一个小小的史朝义,就连叛军首脑和全部残敌,也将被彻底消灭。
第二段从“恨无左车略”到“长吁别吴京”,着重表述诗人的志愿、行踪和长恨的情怀。左车即李左车,秦末赵国谋士,韩信曾用他的计谋攻占燕、赵等地。鲁连生即鲁仲连,战国后期的义侠之士。诗人在此提出这两位古人,并冠以“恨无”、“多愧”字样,实际上正是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楷模的。下面两句只用简笔勾勒,一幅生动的自画像即已跃然纸面:诗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挥舞着如霜似雪的锋利宝剑,寒光闪闪,高擎着雕绘精美的枪戟,戟头上那粗大的彩缨(即鬘mán胡缨)迎风飘拂。看了这景象,谁能不为诗人那英武豪雄的气魄和拳拳爱国之心所震动?是的,安史叛军进犯中原,攻陷长安,使得血流遍野,生灵涂炭,朝廷君臣所蒙受的耻辱,就如同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最后退居会稽山上向吴请降所受的耻辱一样,因而,诗人立志要雪此奇耻大辱,并希望杀敌立功,报效朝廷。然而,“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真是天不作美,诗人疾病缠身,不得已半道折回,从此失去了这次讨贼报国的时机,这怎能不使他感到遗憾呢?不仅如此,他积极请缨参战,“冀申一割之用”,到头来却连太尉李光弼的面也没见到,一颗义侠之心无从显露,当此之际,他又怎能不倍加怅恨呢?这里,诗人用汉代名将周亚夫比李光弼,用汉代侠士剧孟自况,将满腹委屈和失望通过“未见顾”、“阻先行”六字表露无遗。至此,诗情急转直下,由激昂豪迈一变而为沉郁悲壮,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二句,则将此沉郁悲壮推至顶点。我们知道,李白的一颗用世之心是雄豪无比的,他在《玉壶吟》中曾慷慨高唱:“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以这样一种激切奋发的心性,而遭遇到如此客观阻碍,不能不使他仰首长空,慨然兴叹,带着巨大的失望离开这曾是古吴国都城的金陵。
第三段从“金陵遇太守”到结束,描写诗人离别时的情形。“太守”即崔成甫,照应诗题;“倒屣(xǐ,鞋子)”用东汉蔡听到王粲来访,因急于出迎而将鞋子倒穿的典故,比喻崔成甫对自己的热情迎送;“祖饯”是设宴送行的意思。这里,诗人满怀感激之情,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友人从“太守”到“群公”为自己送行的热烈场面。然后,他宕开一笔,转写“初发”时的景况。临沧观即金陵新亭,又名劳劳亭,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征虏亭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诗人离别了送行的友人后,从临沧观启程上路,栖息于征虏亭,一个“醉”字,既承接上文,表明在“群公咸祖饯”时诗人已喝了不少的酒,又暗自为下文渲染气氛,使诗人眼中的景物别具一种迷离凄清气象。这时已是夜间了,仰头而望,但见“旧国(旧时都城,指金陵)”上空高悬一轮皎洁的秋月,侧耳倾听,惟闻滚滚长江那已颇有寒意的水流之声。在天空北部,北斗星(即帝车)确实在有规律地运转,已经到了秋季的方位;再看那银河,群星密集,纵横交错,明光灿烂,好象在挽留远行的诗人。是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夜晚,诗人独自远行,将要离开这片自己曾经留恋过的土地,离开那些古道热肠的明友,他心中该是一种什么况味呵!仔细想来,他不正象那飘摇在茫茫大海(即西海、北溟)上空的“孤凤”和“飞鸿”么?然而,他还是要走,他那颗时时骚动无法随遇而安的灵魂在催迫着他走。“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这是何等阔大的境界!如果说,诗情在此之前主要表现为因留恋而产生的感伤,那么,这结尾两句便一变感伤而为苍凉,苍凉之中又自有一种雄浑在。茫茫夜空,寥廓无垠,挥手长辞,即此远征!这情形,这气魄,似乎只有在李太自身上才能展现出来。
这首诗构思巧妙,结构严整,既明白晓畅,又沉郁跌宕,且诗情抑扬多变,境界阔大高远,不仅突出展露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枕,而且真切地表现了他那因失望、怅恨而引发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活动。令人读来,于奔放中见气势,于沉重中觉骨力,于苍凉雄浑中悟至味。诗而至此,堪称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