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天才:“天才不才”,不做“天才”
“天才不才”,不做“天才”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三绝”,即诗、书、画三绝。而“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顶峰,超越常人,换言之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天才。季羡林对天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动物里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作‘天才’呢?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天才不才”
古文名篇《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无疑是个天才,但却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终究变成了常人。许多人也常常自诩“天才”,或者被他人认为是“天才”。有个数学家,别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他能够发现;别人难以解答的方程式,他可以轻易计算解答。由此,众人称他为“天才”。然而,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居然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例如:肉三角五分一斤,五斤肉共多少钱呢?被问到时,他却只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不管是方仲永还是数学家,他们都是“天才”,但也是“偏才”,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擅长,便摆出或被人捧为一副高高在上、傲视一切的态势,然而在其他许多领域,他们却根本不擅长,又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天才”可能会消失,因为还会有更多的“天才”涌现。“天才不才”,即是如此。
不做“天才”
古今中外真正能够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人少之又少,能够参透“天才不才”道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许多人常常自命不凡,以“天才”之姿傲视一切,一旦在某一领域稍有成就,便眼高于顶,轻视所有的人,一副“天才”之气,催人作呕。这样的人往往在群体中无法团结他人,有的甚至成了害群之马。从前在某所大学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教授,自诩“天才”,认为自己天命不凡,不屑与其他人交流,常常瞧不起人,觉得谁都比自己矮一截,说这人是“狗蛋”,那人也是“狗蛋”。最后的结果便是: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这个人,他便成了自己不屑的“狗蛋”。
蒙田的《论自命不凡》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但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这样的“天才”便是令季羡林先生害怕的“天才”,也是令我们寒心的“天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扇窗,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能在某个方面或领域做到不凡,确实值得骄傲,但是这不是自负、瞧不起别人的资本,我们不做这样的“天才”,不做令人害怕甚至被人厌弃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