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孝经全集《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赏析与注解
释义

孝经全集《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赏析与注解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1],曾子侍[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3],以顺天下[4],民用和睦[5],上下无怨[6],汝知之乎?”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注释】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无事闲坐。

[2]曾子侍: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侍: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

[3]先王:指古代像尧、舜、禹、汤等一样英明贤圣的君王。

[4]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

[5]民用和睦: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

[6]上下无怨: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解析】

这几句话作为本章的引子,尤其是后一句话以提问的形式,点出孝与道德的关系,孝与天下一统的关系,孝与为人处世的关系等。同时本句话也是《孝经》全文的楔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试想,一个人如果有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适用的神通妙用法门,那么这个人将是怎样的神清气爽,他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妙不可言呢?而这个不二法门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孝。

典例阐幽

一生孝顺母亲的“文化战士”

鲁迅的母亲姓鲁,出生于绍兴乡下一个封建家庭。鲁迅去南京求学的时候,母亲就给他定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读过书的缠足姑娘。鲁迅一再要求退了这门婚事,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但对方一样都没有做到。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接到母亲的信,说她患病要鲁迅回绍兴探亲。其实母亲健康如常,只是听到谣言,说鲁迅在日本有了妻子,所以赶忙让他回家娶亲。当年7月初,当鲁迅赶回家中,只见客厅张灯结彩,中间贴了张大红纸喜字,一切都明白了,为了不伤母亲的心,鲁迅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奉命完婚,行礼如仪。入洞房那天晚上,鲁迅对着新娘一言不语。第二天清早,他就独自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过了三天,他就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往日本的征途。

青春时期的鲁迅就被“母命难违”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情爱的权利。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他那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爱情种子就被礼教的“恶魔”吞噬了整整20年,直到后来他同许广平同居为止。

鲁迅出于对母亲的爱,宁肯牺牲自己,吞下了“无爱婚姻”的苦果。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母亲。

1919年,鲁迅任职于北京教育部,他买下了八道弯的房子。先同二弟周作人夫妇迁入,然后回绍兴接母亲和朱安来京安居。三年后,因常与周作人夫妇发生摩擦,他不得不离开母亲,带着朱安另住砖塔胡同小屋。

过了没多长时间,鲁迅看到65岁的老母亲在周作人家得不到一丝温暖和照顾,时常受到二儿媳妇的闲气。他再向各方借贷,买下阜成门内西二胡同一座四合院,将母亲接了过去,让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直到85寿寝。

鲁迅把母亲接到阜成门家中后,他竭尽所能地孝顺母亲,将最好的大房子让母亲住,自己则独居屋后一间简陋的小房充当书房兼卧室。他那时已经四十余岁。但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外出上班,必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家时必要向母亲说声:“阿娘,我回来哉!”每当晚餐以后,他总伴着母亲聊一会儿天,然后回到书房工作。每当他领到薪水的时候,照例要给母亲买她爱吃的糕点,让老母挑选后,才将剩下的一下部分留下自用。除了交出一个月的家用,还给母亲一月26元零花钱。如此种种,在鲁迅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做儿子的规矩。

鲁迅的母亲非常爱看旧小说,她经常让鲁迅提供。鲁迅或是自己去买或是让别人代买,将一本本小说如张恨水的章回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源源不断地送到母亲手中,即使他后来到了上海,仍从未间断过给母亲寄书。除了书籍,还寄羊皮袍料、金华火腿等衣物食品,每月的家书也从不间断。

有一次,他母亲为修绍兴祖坟之事写信给鲁迅。信中说这笔钱应该三个兄弟共同分担。鲁迅马上回信说,这笔费用他早有准备现已汇到了绍兴,要她不必向二弟周作人提起,“免得因为一点小事,或至于淘气也。”鲁迅情愿自己节省,也不愿使母亲淘气。他母亲看到此信后,十分感动,对人说:“他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体谅我这老人。”

鲁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也因此家道中衰,几十年来他把供养母亲和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在自己肩上。他时常对人说:“我娘是受过苦的,自己应当担负起一切做儿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他母亲也逢人便夸说鲁迅孝顺:“他最能体谅我的难处,特别是进当铺典当东西,要遭到多少势利人的白眼,甚至奚落;可他为了减少我的忧愁和痛苦,从来不在我面前吐露他难堪的遭遇,从来不吐半句怨言。”

受人尊敬的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他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

深厚的师生之谊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最为尊重的老师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当上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仍旧对师恩念念不忘。他曾经说过:“徐老是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最敬佩的老师。”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用“土寿桃”给徐老祝寿就是一个典倒的例子。

1937年初,适逢徐老60大寿,这时正是毛泽东工作最繁忙的一个阶段。因为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所以毛泽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泽东又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卫员看他一夜一直不停地工作,于是又一次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我老师徐特立的寿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师,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含有浓浓情谊的长信,在信中热情颂扬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为徐老的学生,毛泽东这样写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一番话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徐老,而且感染着后世的每一个人。

当写完这封长信的结尾之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事无巨细地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60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将教堂挤得满满的,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顶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老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IUE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他说:“前两句写的是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上来为徐老系上了一条红领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与感动之中。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尽管真的能够长命百岁的人屈指可数,但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祝愿,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异,更跨越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一份诚挚、厚重的情谊,成就了毛泽东与徐特立之间师生情的百年佳话。

【原文】

曾子避席[1]曰:“参不敏[2],何足[3]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4]也,教之所由生也[5]。复坐[6],吾语汝[7]。身体发肤[8],受之父母[9],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0],扬名于后世[1],以显父母[12],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13],中于事君[14],终于立身[15]。”

【译文】

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

【注释】

[1]避席:离开坐席。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

[2]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不敏,迟钝,曾子自谦之词。

[3]何足:那能够。

[4]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

[5]教之所由生:教,教化。由,自。

[6]复坐:返回坐席。

[7]语:告诉。

[8]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9]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

[10]立身行道:立身,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11]扬名:显扬名声。

[12]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

[13]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

[14]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敬爱扩大,侍奉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

[15]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解析】

通过曾子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全面阐述了孝的意义。孝对每个人任何时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自我修炼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人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假如能使自己的身体毫发无损,那么,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因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典例阐幽

“药王”尽孝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当孙思邈12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中医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40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善解人意孝双亲

有关老莱子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无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传说老莱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曾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关怀照顾得无微不至,体贴至极。父母在他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家里一片祥和景象。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啊!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儿女永远当成小孩一样来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对于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来说,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昏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

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明。就在他父亲生日那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手持拨浪鼓,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简直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头儿,特别逗人开心。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入伦至孝的光辉。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欢乐。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父亲哈哈大笑,母亲则在一旁说着。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莱子为取悦父母有过分做作之嫌,颇不以为然,但实在因为他一片至纯孝心使然。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父母年纪大了,怎么承受得起忧愁和烦恼?老莱子正是深谙了这点,才做出了一些看似“做作”的举动。

割发以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作为领导人严格执法的典故流传至今,在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很重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不小心损伤了,那就是对不起父母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放任马匹乱跑,踩坏庄稼。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棱棱”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鸣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田里。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田地里的麦子已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也不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原文】

“大雅[1]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译文】

“《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注释】

[1]大雅:《诗经》的一部分。《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2]聿修厥德: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修,继承。厥,其,指文王。

【解析】

到底什么是孝的真谛呢?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父亲不孝,结果后来他自己的儿子也对他很不孝。孝其实就是一种能让人类好好延续的品格,起着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在人说“选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典例阐幽

尽善尽美的孝

鲁恭,字仲康,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省咸阳西北),历史上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了等待弟弟成名,他不出仕的故事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人。

鲁恭的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来因病逝世。鲁恭当时12岁,弟弟鲁丕只有7岁。他们俩非常孝顺,从早哭到晚,拒绝接受官府的救济。回到老家把父亲安葬,然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守丧,所有礼节都准备得很充足,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非常佩服这两个孩子。等到服丧三年期满,鲁恭已经15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进步都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学,就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官府工作。

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去当官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外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去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一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鲁恭为了督促弟弟成名、激励弟弟成长,就一直等待,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并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亲让他做官,他则去当了教师,这并不是他不孝顺,也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为来鞭策弟弟。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会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唯一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父母的心思都集中在子女身上,只要有一个子女不成材,父母总会觉得有块心病。让父母放心子女,并以每个子女为荣耀,这才是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孝”能够让父母心态平和,快乐开心,从而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

父亲是儿子的榜样

从前有个人叫孙元觉,他是陈留人,从小就很懂得孝道。元觉的父亲很不孝顺,元觉的祖父年纪大了,常常生病,身体又瘦又弱。他的父亲渐生嫌恶之心,要把祖父装在盛土的筐子里用车子载着丢弃到深山里去,由他自生自灭。

元觉流着眼泪苦苦劝阻父亲不要这样做。

父亲说:“你爷爷虽然看上去还有人样,但已经年老昏乱,心智糊涂了。老而不死,会化成狐狸精的。”

他终究不听儿子的劝告,把祖父扔到深山里去了。元觉哭哭啼啼,跟着祖父到了深山,又一次苦苦哀求父亲。但父亲哪里肯听他的话呢。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哭了一会儿,带着载过祖父的车子回家了。父亲看见车子,变了脸色,对他说:“这是凶物,你带回来干什么?”

元觉说:“这是现成做好了的东西,扔掉了多可惜。以后我如果要把您送到深山去,用这个就行了,省得费心再去做。”

父亲听了这话,惊骇失色,颤声道:“你是我的儿子,怎么会丢弃我呢?”

元觉说:“父亲教化儿子,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既然是父亲的教诲,父亲还有示范在先,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呢?”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沉思了一会,终于醒悟过来。于是他跑到深山里去把祖父接回来,全心全意地侍奉赡养他,祖父得以安享天年。那一年,元觉才15岁。

笑着走完最后的旅程

冬天的一个下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学生袁鑫正跪在母亲床前,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母亲,已经第六天拒绝进食。袁鑫闻讯后匆匆从学校赶回来,他在母亲床前跪求道:“妈,你会好的,你还要等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呢!”

就在这时候,妹妹突然举着一张报纸跑进来:“哥,快看这则消息!”

报纸上有则新闻:辽宁省阜新市中医药研究所治癌症……

袁鑫拿着报纸的手颤抖了!这则消息给救母心切的袁鑫带来了一丝希望。“我要到辽宁为母亲买药!”

可是,从山东滕州到辽宁阜新,跨州过省,有两千多里路。年仅16岁的小袁鑫从未出过远门,连省城也未去过,何况是孤身一人上路?而且,买药的钱呢?这几个月来,家里的钱已为母亲治病花光了。

“钱我们可以借。我还年轻呢,不怕债还不清。只要借到钱,我就不信赶不到阜新市。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是到天边,我也要把药买回来。”袁鑫安慰着妈妈。

时间,对于垂危的病人来说,是何其珍贵!袁鑫和父亲骑着自行车往返近百里的路程,总算在亲人、朋友那里凑了2000元。

天阴沉沉地下着小雨,袁鑫拿着母亲的病历带着那张报纸和一张地图上路了。从未出过远门、年仅16岁的袁鑫心里紧张极了。一路上,他用胳膊紧紧地掖着那2000元钱,那是母亲的救命钱!

小小的滕州火车站挤满了南来北往的人。终于,通知进站的铃声响了,人们疯狂地向检票口拥去。本来袁鑫是排在前面的,可个子矮矮的他很快就被别人挤到了后面。好不容易进了站,列车门却已被旅客堵得水泄不通。

眼见着开车的时间就快到了,急得像头困兽的袁鑫从月台的南头跑到北头,旅客却仿佛已结成一堵密不透风的人墙,把一个个车门口堵得严严实实。

人小力弱的袁鑫根本无法接近列车门!

忽然,他发现一群人正攀着列车上一个开着的小窗口,疯狂地往里爬。袁鑫像发现了救星,喜出望外地也挤了过去。可他刚抓着小窗框,就不知被谁一脚踹了下来,重重地摔倒在站台上——左脚就伸在铁轨上,多险!

这一班车挤不上去,就得等几个小时后的下一班车。母亲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分时间就是母亲一分生的希望!顾不上疼痛,他竭尽全力,又一次抓住了窗框,拼命地从小窗口钻进列车内。原来这是列车上一个厕所的窗口,里面早已站了四个小伙子。他们五个人肩并肩紧紧地挤挨着,只能一只脚立地。他不敢随便动一下,更不敢闭一下眼睛,唯恐紧贴胸口的钱会被人摸走。有几次,他想搔一下痒,都没敢。就这样,一只脚站累了就换另一只脚。

清晨四点多,车到阜新站。从滕州到阜新整整18个小时。袁鑫滴水未进。他又困又饿地一头倒在了候车室的长椅上,掏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馒头早已变冷变硬,一口咬下去,像是咬在石头上,望着卖热汤的小贩,袁鑫把手伸进了夹袄里层,终究没把钱掏出来,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把一只馒头塞进了嘴里。

拿着地图和报纸,他披着晨星扑进了外面的寒冷与黑暗中。出站后,他迷了方向。借着幽暗的雪光,从凌晨一直走到天亮,不知在积雪中跌倒了多少次。

直到下午,他终于找到那个研究所。

研究所里等着看病的人排着长长的队,这样排下去,下班也轮不上,可袁鑫还得赶回程的火车呢!情急之下,袁鑫挤到医生面前,双腿“扑通”跪下了:“医生,救救我的妈妈吧!”

袁鑫说完这句话就哭了——他实在憋不住了,他感到自己的胸腔因长久的压抑而几欲裂开。途中所有的悲怆和辛酸都化作一声低沉的哀嚎……

袁鑫的经历,袁鑫的孝心,感动了在场所有候诊的病人。人们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纷纷对医生说:“您先给这孩子开药吧,让他早点带上回山东去!”

主治大夫罗占友的眼睛也湿了。他知道袁鑫千里迢迢来一趟不易,于是,破例一次就开了几个疗程的药。

两编织袋中草药共八十多斤,终于沉重地扛到了袁鑫瘦弱的肩上。

来时只拎一只小包上车都那么难,现在扛着两编织袋药材挤车,那难度可想而知。好几次,他挤到车门口,又被挤了下来……上车后他吸取了来时的教训,不再站着,而是连药材加整个身子全躺在座位下面……

就这样历尽艰辛,药材终于扛到了家。

“我把药买回来啦!”刚进门,袁鑫眼前一黑晕倒在母亲的床前。病危的母亲搂着儿子哭啊,那份疼痛已不是任何病痛所能比拟!

吃了袁鑫买回来的药,母亲的病好了一些。但毕竟是癌症晚期,到了春末,母亲不幸去世。她微笑着走完这最后的春天,很安详,很欣慰。因为,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孝顺儿子为母亲千里求药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滕州的村村镇镇……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