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孙子兵法·名言篇·兵者,国之大事
释义

孙子兵法·名言篇·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名言篇·兵者,国之大事》鉴赏

〔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鉴赏】这是《孙子兵法》开首《计》篇的第一句话。应该说,此言是一个警句。孙子用深沉的语调告诫人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原指兵器。《说文解字》云:“兵,械也。”后引申为战士、军队和战争。这里的“兵”,即指战争。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可知古人把祭祀天神祖先和用兵打仗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孙子在这里说战争是“国之大事”,还因为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即战争把人民置于或死或生的境地,把国家推上或存或亡的道路。这是多么危险啊!故孙子指出,对战争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可不察也”。察,这里指观察、审查、研究。“不可不察”,即要谨慎的观察、周密的审查和详细的研究,切不可莽撞行事、轻举妄动。

孙子这一段开场白表明,他所写的兵法著作不是一本好战的书,而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必须谨慎地对待战争。孙子这一思想,贯串于整部兵法的始终。他在第二篇《作战》中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一定要“尽知用兵之害”,如百姓的伤亡、资财的耗费、生产的破坏、国家的灭亡等,才能谨慎小心,把握“用兵之利”。在《军争》篇中,他又发出警告:“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事战争虽然有时可得“利”,但它又有“危”险的一面。在《火攻》篇中,他更是语意深沉,向君主和将帅们发出“安国全军”的警示。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开首“兵者,国之大事”这一警语,是整部兵法的重心所在。

春秋时代,战乱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当时许多思想家都在反对战争。与孙子差不多同时的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三十一章)老子认为,“兵”是“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那些好战的“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战国初期的墨子指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墨子·非攻下》)墨子认为,攻伐是“天下之巨害”,他提出“非攻”的学说,希望各国当权者“不可不察”。他的反战主张更为强烈。到战国中期,孟子对战争进行更为严厉的斥责。他论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孙子在兵法著作的一开头就告诫:“兵者,国之大事”,指出战争的危险性和残酷性,就是在这样一片反战呼声的大背景下,表达他对战争必须慎之又慎的主张。

《孙子兵法》开首的这个警示,也是从当时的历史事实中得出的教训。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和夫差都非常好战。阖闾在西破强楚以后,又向北威胁齐、晋,并趁越王允常刚去世之机,向南进攻越国。不料越王勾践略施小计,袭击吴阵,吴军慌乱败逃。阖闾在败逃的过程中被乱兵击中,因伤势过重而身亡。吴王夫差继位后,经过多年扩军备战,击败越军,使越国屈服。后又向北伐齐,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市东)大胜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亲率吴国大军,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国争霸。不料越国乘机从背后攻来,使吴国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九年之后,吴被越灭,吴王夫差自杀。骄横一世、好战成性的吴王阖闾和夫差父子两人,都在战争中遇害。曾是南方大国的吴国,在不断的征战中消耗殆尽,被越国灭亡。孙子说,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吴王和吴国的历史,生动地证明了这一警言。

孙子在其兵法著作一开头,就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警句,揭示战争的危险和残酷,提醒当权者必须谨慎审察,不可轻举妄动。他的用心良苦,我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