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姜琳楠《和》议论高中作文
释义

姜琳楠《和》议论高中作文

中国人以和为贵,和,单从汉字构造上来看,有粮食能糊口便是和。而粮食背后是国与家,糊口背后是责任。所谓和,是中庸,是妥协,是智慧,是释然。

从历史的缝隙窥探,古时的四大文明,哪一个不是“和”的产物?而文明的相继灭亡,大多都是“不和”的结果。

但和有时也被看作是懦弱,是苟且偷安。宋朝统治者重金求和一直以来被人所诟病。苏洵在《六国论》中谈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是批判求和的表现。但我认为,宋朝并非错在求和,而错在求和的方式。求和并不错,错的是强干弱枝与积贫积弱。

处在危难之际,和应是一种信念,凝聚人心积蓄力量,是和衷共济,团结一心,而不是怯懦推诿的借口。

对于国与国来说,秉持和的信念,是大国风范大国担当,正如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双赢,是合作,是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而对于一个国家内部,“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的理念就像是民族的图腾一样,熔铸出司母戊鼎般的工匠精神,渗透进遥远的丝绸之路,远载着阵阵驼铃声,为第三世界人民与地球和平注入新时代的血液。

远古的呼唤传入近代,我们的民族在屈辱中爬出一道道血痕,救国于危难。远古的呼唤传入现代,一团倔强像火焰般从地缝中钻出来,中国人锻造了自己的脊梁,站在世界舞台上与天地合奏,演绎大国的腾起与飞跃。

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不曾有过“和”。那么我们可能会成为霸权国家,极端与恐怖组织将大行其道,让所有道德与善良都湮灭。那时的家与国,便只剩偏执自私的物欲,哪来什么诗与远方,可笑啊可笑。

因此,“和”利民利国利普天苍生。

“和”并非为退,为弱,而是智慧的进,智慧的防守。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个人。

人生数十载,早一点理解“和”的奥妙,便是早一点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也许我们身处时代浪潮,被信息与速度裹挟,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失去的,不过分伤感叹惋,得到的,也不自矜自夸,与自己和解,便世事淡然却又不失冲劲与勇气。敢于作直面淋漓鲜血的勇士,也愿作荧荧之火、赴前路无涯。

“和”并非“佛系”,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乐观豁达,并非得过且过,而是始终追寻、始终热情。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老子的“水利万物而不争”有共通之处。

人类社会的“和”尚且只关乎人类自己,而人与自然,更需要“和”,正如老子所言:“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是万事万物之源,也是万事万物绵延千古之道。

到如今,麦穗还闪烁着金黄的光芒,世间一切,宇宙众生,皆自“和”出,又因“和”得以走出岁月走出山河。

听,细细的纹路中,流动着宇宙的呼唤。

请用心听,请用心听。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7: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