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释义

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宋词鉴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姜夔

姜夔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辛弃疾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出任镇江知府,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伐金收复中原的豪情。姜夔深受感动,于次年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依辛词原韵,写了这首词。“北固亭”,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形势险要。

上片开头“云鬲”三句,抒发由远眺而引起的慨叹:北望不见迷楼,很石被青苔封住,这情景引起了作者的慨叹:当年的英雄人物今在何处? “鬲”,同“隔”。“迷楼”,在扬州,隋炀帝时建。“云鬲迷楼”,指望不见江北,寓北方仍在敌手。“很石”,亦名“狼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坐其上与刘备共商拒曹之事。“苔封很石”,寓“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选择两个历史上的景点,由景及人,由古及今,感慨万端。随之,“数骑”三句,慨叹“英雄无觅”后的冷落:只有秋雾中几个骑马的人,晚潮中的一只小船,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冷落的景色,暗示南宋统治者不设防,无意恢复中原。接下“使君”三句,调转笔锋,以赞颂口吻,推出辛弃疾(“使君”):谓辛弃疾本来寄情山水,却因战事需要而被苦苦留在镇江边城。“北门”,此指镇江。当时,宋金早已隔江对峙,镇江遂成为北疆大门。结末“有尊中”二句,写辛弃疾的豪情和军队的威容。前句用《晋书·郗超传》中桓温语: “京口(镇江)酒可饮,兵可用。” “差”,即“较”。后句“大旗尽绣熊虎”,古代军旗上绣熊虎,以示军威。这里指辛弃疾练兵备战,士气高昂。当时辛弃疾曾制万领红衣,准备从“沿边土丁”中招兵,分屯训练,创建一支能渡淮杀敌的队伍。

下片词意未断,借诸葛亮、桓温表达对辛弃疾的赞颂与景仰,并寄寓自己盼望北伐的政治热情。开头“前身”三句,将辛弃疾比为诸葛亮,借“三顾茅庐”事,颂扬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能。“楼外”三句,说楼外虽暮色朦胧昏暗,却仍可认出征西路。“征西”,东晋桓温拜征西大将军,讨伐西北前秦,以之比辛弃疾的北伐路线已定。“冥冥”,暮色昏暗。“江皋(gao)”,江岸。“隐隐”,朦胧。接下“中原”三句,承上“征西路”,写中原父老都期待宋军北伐。中原,泛指北方金人占领区。“生聚”此指百姓。“神京”,指北宋都城开封。“耆(qi)老”,父老。“长淮”,淮水。南宋时淮水即为前线。“金”,指铜钲,用以指挥行军、收兵。“鼓”,军鼓,指挥进攻。颂扬辛弃疾北伐符合中原人民的意愿,是件大好事。结尾“问当时”二句,用桓温事,设想辛弃疾急于北征的迫切心情,并祝颂他能实现愿望。据《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征前秦,路经金城,见早年所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南归已40多年,这里形容他急于看到熟悉的沿途景物。

姜夔一生过着湖海飘零、依人而食的生活,他的词多写山水风月和个人恋情,似乎与时代不合拍。其实他有用世之志,但困踬场屋,不能一展其才。这首《永遇乐》就是咏时事的词,借本地风光胜迹,将咏史和写实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偏安、中原残破的时代课题。词颂扬辛弃疾的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君国之忧”和政治热情。这是首唱和词,虽带有“稼轩风”,仍具有姜词的风格特点,用典融代词中,不露痕迹,以及善于变化、侧面烘托、暗寓感慨等,具有姜词来去无迹的艺术特点。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