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童话《[美国]露丝·索耶·跳蚤》鉴赏
[美国]露丝·索耶
从前,有一个西班牙国王,他非常喜欢开玩笑和猜谜语。
一天,管家给国王穿衣服。正穿马甲时,一只躲藏在镶有花边的皱褶里的跳蚤跳了出来,径直落到国王的身上。
国王用手一下子扣住了跳蚤,笑了起来:“哎哟哟——一只大跳蚤!谁听说过西班牙国王身上会有跳蚤?太好笑了。哈哈——太妙了!嗯,我们可不能怠慢这只跳蚤。要知道,我的管家,既然是跳到高贵的国王身上,那么它就是一只高贵的跳蚤。想想看,我们该怎样款待它。”
管家是个没头脑的人,只会给国王穿衣服,却不能为国王出哪怕一点小主意。“我有办法了!”最后还是国王自己想出了办法。他不禁大笑起来,“我们要把这只跳蚤放进一只大笼子里,一只大得足以关进一只山羊、一头牛、一头大象的笼子里。我们要喂它大量食物。当它长得很大很大时,就杀了它,用它的皮制成一面手鼓。我的女儿贝丽塔将拿着它跳舞。我们就以这面鼓为谜,求婚的人如能猜出这个谜,就可以娶贝丽塔。这可是一个与国王相配的大玩笑!你说是吧,我的管家!我们将把这只跳蚤叫做菲利普。”
管家认为国王简直疯了,但他嘴里仍然说:“很好,陛下。”说完就去安置菲利普了。
半个月过去了,那只跳蚤长到了老鼠那么大。到了月底,它长到可以吞下一只鼠的猫那么大。两个月以后,它长到能追赶猫的狗那么大。三个月过去了,它已经像头小牛了。
国王命令把跳蚤杀了,把它的皮扯平、晾干,熟制成像丝绸那么柔软纤细的皮子,然后加上铜铃和丝带,制成了西班牙最精美的手鼓。
贝丽塔公主学会了敲着手鼓跳优美的舞蹈,国王亲自编了一首藏谜的韵诗。每当有人来求婚时,公主就敲着手鼓跳舞,舞毕,国王就念起诗谜:
贝丽塔——翩翩起舞——敲着菲利普,
贝丽塔——菲利普——现在请你回答:
能否猜出它是什么——菲利普。
回答对了,将娶到贝丽塔。
王子、公爵们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纷纷前来。他们可不像管家那么愚笨,他们识破了这个玩笑。国王让他们猜手鼓的谜,他们当然知道,手鼓是用动物的皮制成的。至于皮是从什么动物身上剥下就很难猜到了。一个王子说:“陛下,这是山羊皮。”一个公爵说:“陛下,这是绵羊皮。”他们都确信自己是对的。公主笑着跑开了,国王高兴得狂笑起来,大声叫道:“又错了!”
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对这种绵羊皮、山羊皮的回答厌烦了。他想让谜被猜出,希望公主能嫁出去。于是,他下令,如果下一个求婚者猜错了,他的脑袋就将当即被砍掉。
王子和公爵们都不敢前去了。
在很远的卡斯蒂兰高原,有一个牧羊人得知了此事。他很年轻,但并不聪明。他想一个牧羊人如果能娶一位公主真是件美事儿。于是他对弟弟说:“曼纽利托,请你帮我看好羊群,我要到王宫去猜谜。”
牧羊人的妈妈说:“儿子呀,你是一个平民,不会读也不会写,怎么能猜出国王的谜呢?那些能读会写的人都不行了,你算什么呢?还是呆在家里,免得被砍掉脑袋。”
可牧羊人一旦下了决心,就什么也阻挡不住他了。他是无所畏惧的。妈妈只得给他做了一块玉米饼,求神赐福,送他上了路。
他刚走不远,就碰上了一只黑蚂蚁。“牧羊人先生,”蚂蚁喊道,“请你把我装在你的口袋里,捎我到王宫里去吧。”
“蚂蚁,你可不能呆在我的口袋里。口袋里有一块玉米饼,那是我的早餐。你的脚一定很脏,会把我的饼踩脏的。”
“你看,我会在草地上把脚蹭干净,我保证不踩你的玉米饼。”
于是,牧羊人把蚂蚁装入口袋里,继续赶路。不一会儿,他遇到一只黑甲虫。甲虫说:“牧羊人先生,请把我装入你口袋里,带我一起到王宫里去吧。”
“甲虫,你不能坐在我的口袋里。口袋里有一块玉米饼,那是我的早餐,谁想让黑甲虫把早餐踩脏?”
“我会把爪子捆住,躲在口袋的一边,决不碰你的玉米饼。”
牧羊人拾起黑甲虫,带它一起上了路。刚走不远,又听见一只小灰老鼠在叫:“牧羊人先生,请让我搭你的口袋到王宫里去吧。”
牧羊人摇着头说:“老鼠,我不喜欢你身上的气味,你会弄坏我留做早餐的玉米饼。”
“干吗不把玉米饼现在就吃了呢?这样早餐的问题就解决了。”老鼠轻声细语地说,说得那么柔和亲切。牧羊人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坐下来吃饼,掰下一小块分给蚂蚁和甲虫,又掰下一大块给老鼠。吃过后,继续向前走去,口袋里装着三只小动物。
走近国王宫殿时,牧羊人突然害怕起来,于是,他坐在一棵栓皮树下,想壮壮胆再进宫殿。
“你在等什么呀?”蚂蚁、黑甲虫和老鼠齐声问道。
“我得去猜一个谜语。如果我猜错了就会被砍头,这可不是件好事。我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就能再享受一会儿生活。”
“猜什么谜语?”
“我听说是一个与会跳舞的贝丽塔有关的谜语。”
“去吧,我们会帮助你的。赶快,赶快,这儿太热了。”
牧羊人起身走进了宫殿,要求见国王,说是来猜谜语的。
卫兵将他领给侍从,喊道:“应征者到!”
侍从将他交给男仆,叫道:“应征者到!”
男仆将他带给宫廷大臣,叫道:“应征者到!”这是觐见国王的程序。
国王看到一个牧羊人手里拿着木棍,皮带上拴着口袋。他摇了摇头说:“一个牧羊人的生命也是一条命啊,还是回家放你的羊吧!”
但是牧羊人脾性倔,他坚持一定要猜谜。于是公主出来了,敲着手鼓跳起舞。国王念道:
贝丽塔——翩翩起舞——敲着菲利普,
贝丽塔——菲利普——现在你回答:
能否猜出它是什么——菲利普。
回答对了,将要娶到贝丽塔。
牧羊人走上前去,从公主手里接过手鼓,仔仔细细地摸着手鼓的皮,心里想:我认识绵羊皮,也认识山羊皮,而这既不是绵羊皮,也不是山羊皮。
“你能猜得出来吗?”口袋里的黑甲虫问道。
“不能。”牧羊人说。
“让我来认。”小蚂蚁说,“或许我能告诉你,这是什么皮。”
牧羊人松开了口袋,蚂蚁爬了出来,谁也没注意到。它在手鼓上爬来爬去,悄悄地说:“谁也骗不了我,这是只小跳蚤,无论在哪里,我都能认得出。”
“快点,还得用一整天吗?”国王喊道,“菲利普是什么?”
“它是只跳蚤。”牧羊人说道。
整个宫廷骚动起来。
“我可不愿意和一个牧羊人结婚。”公主说。
“你不能与公主结婚。”国王对牧羊人说。
“应该由我来说能还是不能。”牧羊人说。
“我将赐予你一件礼物。”公主说。
“我也赐予你另一件礼物。”国王说。
“我长途跋涉走到这里,”牧羊人说,“我想得到一辆马车回家。”
“要两头牛拉着它。”黑甲虫低声耳语。
“要两头牛拉着它。”牧羊人照着说。
“你会得到这些的。”国王说。
“那我给你什么呢?”公主问道。
“告诉她你想让金子装满口袋。”小老鼠低声说。
“我想让金子装满口袋。”牧羊人照着说。
“小事一桩。”公主说。
正当宫廷的侍从官准备车子和牛,财政大臣准备金子时,老鼠在口袋上咬了一个洞。装金子时,口袋漏得像流水一样。牧羊人的脚边,金子堆成闪闪发光的小河。
“金子够多了!”最后国王说。
“是够多了。”牧羊人说。这时,金子装了满满一车,牧羊人高兴地赶着车子回到了卡斯蒂兰高原。后来,他与另一个牧羊人的女儿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张韦译)
民间文学常赋予童话新鲜的艺术生命。它的幽默感、想象力,对美与善的称颂和揄扬,对丑与恶的嘲讽与批判,血液般流淌于童话作家的精神家园,为一篇篇童话带来鲜活的生命力。美国作家露丝·索耶显然饱得民间文学的浸润,她的童话作品《跳蚤》因之而放射出源于民间土壤又升华于作家艺术才情的璀璨之光。
幽默与嘲讽使作品拥有了诙谐又不失鲜明倾向的整体效应,这种效应借着一个个荒诞而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来体现:
场景一: 一只小小的跳蚤因跳进了国王衣服皱褶而变得高贵无比,它因此获得了惟有贵族才能得到的待遇。作者落笔就让读者见识了不合常理的可笑之事。被人唾弃的吸血者何以能荣居特殊的位置,享受不一般的待遇?理由很简单,它的藏身之处是国王衣服的皱褶,它的吸食对象是一国之君王。国王乃高贵者,高贵者身上的一切自然也是高贵的,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跳蚤。于是这只靠吸食国王的血以果腹的跳蚤得以改变原本卑下的地位,成为一只“高贵”的跳蚤,享受只有高贵者才能享受的殊荣。它被放进一只大笼子里,每天有人喂它大量的食物,最后长得牛一般大。
米粒般大小的跳蚤,竟然长得庞大如牛,奇异的想象和夸张造成童话角色的鲜明对比,被无限放大的跳蚤凭借作者的艺术处理而变形,使作品处于一种轻松的调侃和意味深长的戏谑之中,作者对上层统治者的嘲笑和讥讽依凭这种漫画般的文学描述得以巧妙而淋漓尽致地表现。
场景二:国王杀死了牛一般大的跳蚤,取其皮制成手鼓,以此作为他寻欢取乐、愚弄他人的道具。这是故事的自然延伸。对于整篇作品来说,这个过渡性场景同样蕴含着很深的讽刺内涵。在这里,有限的文字浓缩了一场国王择女婿的闹剧。闹剧的导演是国王,演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子和公爵。这是怎样荒唐的一幕!公主敲起手鼓跳起舞,国王念起了不伦不类的诗谜,一个个自以为聪明的贵族求婚者煞有介事地猜诗谜。闹剧的帷幕在国王作弄人后满足的狂笑中落下。作者对无知贵族的嘲笑与奚落,对统治者空虚无聊行为的否定全隐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之意。
丑与恶总是和美与善相对应而存在。前两个场景对高贵者种种愚蠢行径和空虚的生活的表现,自然地引出对另一社会阶层的描述,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卑贱者的出现将故事推向高潮。
场景三:牧羊人猜中谜底;国王、公主对承诺反悔;牧羊人获财而归。国王玩腻了猫戏老鼠的游戏,希望公主真能嫁出去,便下令:凡猜不出谜底的求婚者将要被砍去脑袋。国王的残忍和暴戾,自然使王子和公爵们望而却步,惟有地位卑下的牧羊人走进了王宫。出于善良的天性,牧羊人一路上接受了蚂蚁、黑甲虫和老鼠的请求,将这些小生灵装入衣袋带入王宫。在这些小动物的帮助下,他猜中了谜底,得到了马车、牛和满满一车的金子。故事以卑下者的胜利宣告结束。可以想见,在牧羊人满载而归的途中,将会洒下何种意味的笑声,留给自以为聪明高贵的国王、公主和贵族们几多尴尬。
作品在三个场景的描述中形成人物、事态、物态和结局的两相对比,尊卑贵贱在作者轻松而幽默的话语描述中各显其形其神。谁是真正的高贵者,谁又是真正的卑下者,读者完全可以顺着作品情节的发展领悟作者对不同形象的审美评价。
(王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