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图书编辑出版·二十四史
释义

图书编辑出版·二十四史

图书编辑出版·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一套史书的总称。被古代统治者尊崇为“正史”,具有极高的地位。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从第一部《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到最后一部《明史》写定于清乾隆(1736~1795)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一千八百多年。“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

二十四史在体例上属于纪传体,它主要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例目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志”、“表”五种。“本纪”是按年月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迹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在各史中,“本纪”都排列在最前面,被封建史学家看为全书的纲。这是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在史书中的反映。“世家”是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的,实际上是诸侯的“本纪”,有的则类似于“列传”。“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也兼载我国少数民族,以及与我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情况,个别的史还包括作者的自叙。“志”,又称“书”或“考”,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表”,又称“年谱”,它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此外,各史的作者在每一篇“本纪”、“列传”、“志”的末尾,往往用“论”、“赞”、“评”、“史臣曰”等形式,对记载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据统计,二十四史有四千万字左右,分为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卷帙庞大,内容丰富。《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他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编写《史记》,成书于征和二年(前91年),中间曾经受很大挫折。《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纪传体通史,它的取材相当广泛,而且作者的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对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纪传体以及正文篇末议论(“太史公曰”)的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它首创的传记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史记》是一部杰出的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作者是东汉时期的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班固死后,由其妹班昭补作,马续协作共同将《汉书》写完。《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把“书”改称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总之,《汉书》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但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其中纪、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后汉书》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不论年代的先后,在《史记》、《汉书》已有的类传之外,《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把同类的人物纳入一编。其中,《列女传》尤为重要,范晔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专传的先例。总之,《汉书》简明而又周详,记载有重点而又不遗漏,后来居上,所以淘汰了其他各种后汉书。

《三国志》共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国志》的得名,即由此而来。陈寿是一个有创见的史学家。此外,《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晋书》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为止,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本书成于众手。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诏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主要利用齐臧荣绪的《晋书》作蓝本,参考了其他各史。因为有各家晋史为基础,修史人员众多,所以只经过三年就写完了全书。《晋书》效法《宋书》,各志都从汉末讲起。后人一致推崇李淳风写的《天文志》、《律历志》。《晋书》的体例与前四史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即增设了“载记”,记载的既不是“正统”君主,又不是“正统”臣属的“僭伪”人物。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南燕、北凉、夏等国,都收入“载记”,只有前凉、西凉载入列传。因为前凉的最高统治者张轨原为晋臣,西凉的最高统治者李暠是唐朝皇帝的始祖,在作者看来,显然不宜列入“载记”。《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损害了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它的一个缺点。

《宋书》共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主要记载了刘宋政权60年(419~479)的历史。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宋书》的志分为律、历、礼、乐、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等九目,记述刘宋一代的典章制度,同时也追述了东西晋和三国。类传大多沿袭前史,但《恩幸传》与前史不同,主要记载由寒门爬上统治阶级上层的人物。《宋书》列传叙事往往采用带叙的方法,这是其特点之一。这种叙事方法可以在不增加传目的情况下,保留更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但《宋书》有时带叙所占的篇幅超过了本传,这就使文章显得不够连贯。

《南齐书》原名《齐书》,宋代始称《南齐书》,以便与李百药的《北齐书》相区别。原书60卷,现存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主要记载了南齐二十三(479~502)年的历史。作者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人,是萧道成的孙子。《南齐书》主要取材于檀超、江淹的书稿,也参酌了沈约和吴均的史著。由于萧子显是南齐的宗室,所以《南齐书》中对他的先世极尽回护夸饰之能事。萧子显以当代人记当代事,使他在掌握和选择史料上有便利的条件,能够记录许多原始材料。

《梁书》和《陈书》分别记载了梁、陈两朝的历史。《梁书》56卷,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陈书》36卷,包括本纪6卷,列传30卷。两部书的作者是姚思廉。其父姚察曾受命编写梁、陈两朝史,但未完成就死了,因而姚思廉编修梁、陈史书,充分利用了他父亲的成果。姚氏父子相继编写梁、陈史书,花了数十年心血,对材料的去取和编次下了一番工夫。《梁书》的文笔,在宋、齐、梁、陈四史中是比较好的。它文字精炼,叙事简洁。六朝和初唐文人,叙事议论喜用骈体文,姚氏父子却用简明的散文记述史事,不蹈六朝以来的恶劣文风,后人交口称誉《梁书》是有道理的。但《梁书》、《陈书》有些地方失于考证,记载不一,并有重复互见的现象,个别地方过多地收录诏策表疏,致使篇幅臃肿。这都是两书的不足之处。

《魏书》共130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98卷,志20卷,主要记载了魏王拓拔珪登国元年(386)至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鲜卑贵族政权的兴衰史。作者魏收,字伯起,钜鹿(今河北晋县西)人。《魏书》在本纪之前,别立一篇《序纪》,系统地追溯拓拔珪的先世,这是以前各史所没有的。《魏书》还首创《释老志》,记载佛教和道教的盛衰,是一篇重要的史料。但《魏书》的列传比较繁杂,一人立传,他的子孙不管有无记述的必要,都附缀在后面,多的竟达数十人,作者是用扬名史册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好感。总之,《魏书》是记载北魏历史的最原始的材料。

《北齐书》共50卷,包括纪8卷,列传42卷。主要记载了东魏(534~550)和北齐(550~577)的历史。作者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贞观元年(627),李百药奉命撰修北齐史,即在《齐书》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增删润饰,于贞观十年(636)定稿。唐中叶以后,《北齐书》逐渐残缺,到北宋初,李百药的原文仅存留17卷,其余各卷是后人拿《北史》等书补配的。因为今本《北齐书》是由众手杂集而成,所以体例混乱,记事也有矛盾之处。

《周书》50卷,包括纪8卷,列传42卷。主要记载了西魏、北周两朝的历史。作者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周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𠛿写的史书和隋牛弘的《周史》。《周书》较多地反映了一些历史真实情况,列传中有一篇《异域传》,从中可以得知唐代以前国内外商业、交通发展的程度。

《隋书》85卷,包括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全书由魏徵监修,参加执笔的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隋书》志的作者大多数学有专长,熟悉自己所写的内容,又具有一定的修史技巧,所以志写得尤为成功。《隋书》叙事简洁,文笔严净,但有时记录的事件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南史》和《北史》作者为李延寿。《南史》80卷,包括纪10卷,列传70卷。《北史》100卷,包括纪12卷,列传88卷。两史分别记载了南朝170年的历史和北朝230年的历史。全书简洁易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旧唐书》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了唐朝290年的历史。作者署名“刘晌”,但实际上真正作者应为张昭远、贾纬等人。《旧唐书》成书仓促,所以略显粗糙,但就史料价值而言,却是不能轻视的。《新唐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是在《旧唐书》基础上由宋祁、欧阳修修订而成。《新唐书》严谨简洁,但失去了许多可贵资料,有过简之嫌。

《旧五代史》150卷,包括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由薛居正监修而成。《旧五代史》叙事比较确切详尽,史料相当丰富。《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作者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对《旧五代史》加以删改,文笔较好。但书中大搞“春秋笔法”,用“褒贬义例”来维护封建秩序,这一点很不可取。

《宋史》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记载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修史总负责人为欧阳玄。《宋史》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由于成书仓促,记事详略不一,错误较多,但仍不失为一部系统而详细的史书。

《辽史》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了契丹贵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二百多年的历史。全书由脱脱主持编成。写作较粗疏,但仍是研究辽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金史》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主要记载了女真贵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金政权120年的历史。由脱脱等人修成。

《元史》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主要记载了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约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主要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共二百多年的历史。由张廷玉最后定稿完成。

总之,“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四千多年,包括了我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记事久远,前后衔接,自成体系,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当然由于“二十四史”都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必不可免地要带上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这无法掩盖其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地位。自从“二十四史”形成以后,全套刊印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朝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解放后,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是反映中华古文明的一套极其珍贵的典籍。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