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兴衰,人生苦乐,全都取决于自己
每每说起“命运论”的时候,有人质疑,有人认可,也有人保持中立。其实,重要的不是真相究竟是什么,而是你相信什么?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信则有,不信则无。显然,命运也是其中一种。面对失意、面对失败,有人推诿于命运,有人归咎于他因,寻找原因总是很容易的,因为谁也不用负责任,说说就好。真正伟大的人却是明明知道“命运”的存在,但依然不信命,依旧热爱并不完美的命运。这样的人物,历史上比比皆是,生活中也是信手拈来,说来似乎很常见,但真正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还是会为他动容,为他着迷,想要为他喝彩。在这许多人中,张幼仪便也是其中一个。
张幼仪,女,1900年生人,每每被提起时,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徐志摩前妻”“徐志摩原配”。正是因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风流往事,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她,将她与徐志摩生命中的几个女人作比较,评价她既没有林徽因的才情,也没有陆小曼的风情,只是徐志摩的“弃妇”,一个被徐志摩嫌弃为“土包子”的封建家庭大家闺秀。显然,这一切评价对她而言都极其的不公平,极其的片面。你相信一个说出:“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的女子会是一个逆来顺受,什么都不懂的无知妇女吗?事实上,就在坊间忙着议论她的前夫与其他女人的风流韵事的时候,她正在奋力改写自己的命运。于是,有谁能想到,前半生走过重男轻女的家庭,经历过不幸婚姻的张幼仪,后半生却摇身一变,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总经理和女子商业银行的女总裁。
然而,天上从不会平白掉下幸福和机遇。正如她所说的:“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年幼的张幼仪出生在宝山县的一个富裕家庭,看似什么都不缺,令人羡慕。但生在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就像多年以后,她在自传里写的: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对此,张幼仪并不是说说而已,因为她的前半生,就可以这样被总结。但是好在,她从没有选择认命,从没有就此放弃改写自己的人生。
曾经十二岁的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学校的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她父亲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年幼的她便懂得主动努力,准备考试,最终顺利被录取,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原以为就此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不曾想却还是被一纸婚约送进了包办婚姻的围城,无可奈何又避无可避。而这段婚姻的结果众所周知,张幼仪不仅因此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大好前程,更是在生完两个儿子以后,惨遭徐志摩的抛弃,成为别人口中的“可怜人”。
殊不知,张幼仪坚信:命运兴衰,人生苦乐,全都取决于自己。对婚姻生活彻底死心后的张幼仪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生活重心,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德文,甚至还考上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期间,她学着去听歌剧,去看艺术展。最终,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她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周围的朋友,甚至还有当初那个讽刺他的前夫徐志摩,他对友人说:“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格外关照起张幼仪。在国外生活期间,她的幼子不幸夭亡。自此,了无牵挂的张幼仪选择了回国发展。她回国与自己的八弟还有朋友一起合开了一间服装厂。原本只是想挂名占个股份,为自己留一份保障,却在服装厂的经营期间意外发现了自己的商人思维。她开启私人订制的创新服务,革新了原有的服装面料,款式上倡导中西结合。由此,“云裳”很快就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曾经被嘲讽为“土包子”的张幼仪,如今却引领着上海滩的时尚潮流。如此讽刺却又如此励志。
在商界获得初步成功的张幼仪很快又遇到另一个发展机遇,濒临倒闭的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找到张幼仪,希望她能够担任银行的总裁一职,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自此,张幼仪再度走入大众视野。人们也才惊讶的发现,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个自信满满又能言善辩的女总裁。在张幼仪的努力经营之下,女子银行很快就扭亏为盈,并且创造了当时金融界的奇迹——储蓄资本超过两千万。由此,张幼仪成为受人瞩目的新时代女性,成功改写了自己原本悲惨的命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无独有偶,罗曼罗兰也说过: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是认清了生命的真相之后,却依旧选择热爱生活的人。这两段文字,阐述不同,表达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勇气,是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第一人为因素。都说,命由天定,我们却依旧有能力、有机会去选择不相信。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而只要勇敢改变,你会发现,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从来无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