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考工记
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二卷。作者不详。一般认为非一人所作,为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官书,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所总结和增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中国传统工艺规范的著作。据书中记载,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表明当时的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显著位置。他们以“审曲面势,以饰五材,以辨民器”为己任,担负着各种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任务。原书记载有当时官府手工业30项专门生产工种,后遗佚7种,现存23种。涉及运输、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各类项目,所阐述的科学知识含有力学、声学、热学等初步原理。
在每一项生产工艺技术中,均有细密分工的记载。如书中介绍了木制马车的总体设计,具体分车辕、车厢、车轮、车轴等部分,并详细记述了木车的四个主要部件:轮、盖、舆、辕,最后加上马具和辔饰,共有几十种名目。而在各个项目的制作中,都有明确细致的分工。除“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造车厢的“舆人”,专门造车辕的“輈人”等等。同时还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如对木车的关键部件轮子,就提出十项技术性规定和检验手段。为了车行轻快,提出车轮要“微至(即圆)”,轮径不能过小等减少摩擦力的要求。书中还列举了直辕牛车上坡费力且车不稳,上下坡时均不利于牛驾车等缺点,表明当时人对车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形已有所认识同时又指出曲辕马车的种种优点,以至“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这是我国对惯性认识的最早记载。“轮人”条记述了(规)、萭、水、县、量、权六种检验车轮制作质量的方法,其中“水之,以胝其平沈之均”的手段,是古人对浮力知识的应用。“矢人”条中研究了箭杆强度对箭的飞行轨道的影响,指出箭杆“前弱则俛(低),后弱则翔,中弱则行(曲),中强则扬”,这里表现出的箭羽的设置方法及箭羽对箭在飞行中的稳定作用,以及对箭羽大小不当所造成的后果的分析,已隐然可见空气动力知识的雏型。“匠人”条记述了沟洫水利设施的情形,表达了当时对渠系水利学方面的经验。“凫氏”条是世界上关于制钟技术最早的论述,从分析编钟的形制和各部分尺度比值入手,叙述了钟壁厚薄、钟的形状、钟柄长短等对发声的影响,从而说明“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两钟不同的声学效果。“人”条介绍了几种鼓的形制,指出鼓形“大而短”与“小而长”具有不同的音响作用。“磬人”条记载了编磬的形制,指出若音调太高,则磨其旁;若音调过低,则磨其端的两种方法,这些调音经验反映出当时人对音调与振动器长短、宽窄、厚薄之间关系的认知。“氏”条描述了冶铸青铜时观察火候的方法:“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较早的有关热学知识的体现。书中还对各种容器、礼器特别是当时的标准计量器——鬴的形制作了描述,论说了“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的测量术,并对在当时工程上有实用几何定义的矩、宣、欘、柯、磬、折等一整套仪器作了说明。
《考工记》是一本我国先秦工程物理技艺应用之大全的著述,表明当时官府的手工业传统工艺生产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和程度,书中对一些自然科学原理的认知和传统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结分析,奠定了其后我国传统工艺的基础,是影响甚广的一部科技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