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的解释|医的意思|“医”字的基本解释
“医”的本义就是“治病的人”。
“医”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枝箭,盛在小匣里,小匣也是医用针灸的工具,所以这个“医”是繁体字“醫”的本字。小篆和甲骨文的写法有了明显的变化。
古汉字“醫”中为什么会有一个表示酒(酉)的符号呢?原始时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同疾病做斗争,开始注意到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作用。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用和观察,包括亲口尝试,亲身体验,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知识,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而酒的发现,使原始人类的医疗手段又前进了一大步。中国人制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中医和酒发生关系,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了。人们发现酒不仅具有香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食物,祛除寒气,活血化瘀,酒还有麻醉止痛的作用。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酒消毒伤口。
酒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药物迅速发散到全身,于是人们又在酒中加入中草药,治成药酒。在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鬯”就是用郁金香加上黑黍酿成的一种酒,供祭祀时用。这种酒可以提神醒脑,清除体内的污秽和恶气。许多中药在服用时都用酒做药引,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酒在中国医药发展的初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对酒的医疗作用早就有记述。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书中已有用酒治病的记载,这本书中的五十二个药方中有一半多和酒有关。《汉书》更是称酒是“百药之长”。古代流传下来的医药书籍多数有涉及“酒”的条目,专门论述酒的作用。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叙述了近80种药酒的功效及其制作方法,并说“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到了清代,在各种医药书籍中记载的药酒的方子将近一千个。古代医学家曾说“无酒不成医”,古汉字“醫”可以说是对这句话很好的印证。
古汉字“醫”还有另一种写法“毉”,这个“医”字和上边介绍的“医”字上部的符号相同,下部不是表示酒的“酉”,而是个“巫”。“巫”就是巫师。远古时代,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人们认为一切灾祸和疾病都是由鬼神操纵的。巫师的工作是用歌舞娱神,用魔法咒语让神降临以驱除疾病,消除灾祸。上古先有巫,然后巫医相混。开明是神话中在昆仑山上的神兽,在他的东边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几个巫师,他们都是传说中的神医;巫医治病的方法主要是祈祷。《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时期。里面说:“古之治病,可祝由也已。”“祝由”就是用祈祷、符咒来治病求福。《论语》也记有这方面的情况:“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有一次生病,病情加重,他的学生子路请求为他向天神地神祷告。医和巫后来才逐渐分开,到了周代,可能才出现专门的医生,但是“巫”和“医”并没有完全真正地脱离。
“医”的本义是“治病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医生。“医”从它的本义又引申出“治疗”的意思。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叫做“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