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伤田家·聂夷中》原文与赏析
释义

《伤田家·聂夷中》原文与赏析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属于五言古体诗。

在开头四句中,诗人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极其凄惨的图画。按常理,每年五月以后才能卖新丝,六月以后新谷才能登场,可是诗人记下的却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岂非咄咄怪事?不,这完全是真实的事情。早在中唐,白居易就写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连年混战,经济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遭受的剥削十分沉重。《资治通鉴·后唐纪五》记述了冯道对庄宗说的一段话: “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云: ‘二月卖新丝’……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聂夷中在另一首《田家》中说“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说的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弄得农民无以为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把当前的饥饿比作“眼前疮”,把自己用血汗浇灌、尚未收获的庄稼比作“心头肉”,不仅显得通俗、平易、恰当,而且形象深刻地传达出农民被残酷剥削以后的惨痛心情,收到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民间俗语“剜肉补疮”即从这两句诗中化出,可见这两句诗影响之深与广了。

前四句指出病症之所在,引起各方的注意,接写的后四句,则是诗人自己为解救百姓痛苦而开出的药方:“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固然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诗人救百姓倒悬之急、拯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仁爱胸怀,还是极其令人感动的。同时,其中也不乏讽刺和劝谏的意思——“化作光明烛”,委婉曲折地指出当时的君王是昏庸的,社会是黑暗的,世道是不公平的。尤其是“绮罗筵”与“逃亡屋”之间的鲜明对比,正象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只不过杜诗锋利,聂诗较为婉曲罢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除了语言既通俗又精警之外,主要表现在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上。“医得眼前疮”与“剜却心头肉”,“不照绮罗筵”与“只照逃亡屋”,两两对照,意象鲜明,寄慨强烈而又深沉,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夷中有《公子行》云: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 “二月卖新丝……”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正也。咸通十二年,高湜知举,榜内孤寒者夷中、公乘意、许棠,夷中尤贫苦,精古诗。(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一)

聂夷中,河南人。有诗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孙光宪谓有《三百篇》之旨,此亦为谏史。( [宋]蔡居厚《诗史》)

李约《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恨春阴咽管弦。”与聂夷中“二丝五谷”之诗并观,有《三百篇》意。(杨慎《升庵诗话》卷五)

唐时尚有采诗之役,故诗家每陈下民苦情。如柳州《捕蛇者说》亦其一也。此诗言简意足:可匹柳文。(沈德潜《唐诗别裁》)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