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典故《伯夷》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释义

典故《伯夷》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诗词典故·伯夷

【出典】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参见“孤竹”条、“西山薇蕨”条。

【释义】 伯夷,商朝时孤竹国君之子,不视恶色,不听恶声,被孟子赞为“圣之清者”。武王伐纣,他叩马谏阻。殷亡之后,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后常用作咏仁人高士的典故。

【例句】 ①早春风日野人家,相对伯夷柳下。(汪莘《西江月·赋红白二梅》2198)这里用人品高洁的伯夷和柳下惠比喻红、白二梅,赞美花品不俗。②百岁光阴弹指过,算伯夷、盗跖俱尘土。(蒲寿宬《贺新郎·赠铁笛》3301)这里将“伯夷”与“盗跖”对举,借以表示人死一切皆空,不必计较美丑善恶。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