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先秦两汉文学·楚辞·楚辞的渊源与特点
释义

先秦两汉文学·楚辞·楚辞的渊源与特点

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楚辞·楚辞的渊源与特点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时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 第一 屈原

九辩 第二 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7篇。

九歌 第三 屈原

天问 第四 屈原

九章 第五 屈原

远游 第六 屈原

卜居 第七 屈原

渔父 第八 屈原

招隐士 第九 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9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增辑作品4篇。

招魂 第十 宋玉

九怀 第十一 王褒

七谏 第十二 东方朔

九叹 第十三 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前后),增辑作品3篇。

哀时命 第十四 严忌

惜誓 第十五 贾谊

大招 第十六 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陆续增辑而成。以上16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增辑作品1篇。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17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 第一 屈原

九歌 第二 屈原

天问 第三 屈原

九章 第四 屈原

远游 第五 屈原

卜居 第六 屈原

渔父 第七 屈原

九辩 第八 宋玉

招魂 第九 宋玉

大招 第十 屈原或景差

惜誓 第十一 贾谊

招隐士 第十二 淮南小山

七谏 第十三 东方朔

哀时命 第十四 严忌

九怀 第十五 王褒

九叹 第十六 刘向

九思 第十七 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所以,一般言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的差别,在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诸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刘师培分析得更具体,他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

显然,地域因素首先影响到生活、气质、性格方面,其次影响到哲学方面。北方的哲学显示出理性缜密,如《孟子》面对现实,循循善诱,以理辩驳,议论风发;《荀子》远虑深谋,缜密推理,深厚渊博,平心而论;《韩非子》知微察变,条分缕析,高屋建瓴,峻峭刚强。而南方哲学则显得浩大渺远,如《老子》《庄子》,杳冥深远,旨远义隐,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茫乎其不可测; 它们往往摆脱对事物的一项项理性分析与对个别事物的辩驳,力求从视、听、味、嗅、触诸方面对客观事物有个浑通而完整的体悟。

由于生活的、哲学的地理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特点,逐渐衍化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格,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特征。梁启超梳理为:《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将情感尽情发泄,属富于想像力之纯文学。刘勰早就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文心雕龙·物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看法以为《楚辞》上源复杂、多元,包括保留下来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陈风”、“二南”,及楚地民歌、《老子》等,同时亦包括中原历史散文、哲理散文。但根据近百年的考古学、文献学、简帛学研究,范围大大扩展,认为与《楚辞》属于同一系统的文献有:《老子》《庄子》《山海经》《列子》《鹖冠子》、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古本《易经》、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四时》《天象》《月忌》、长沙子弹库帛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尉缭子》、西晋汲郡所出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穆天子传》。《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不在表层的“四言”与“骚体”,更多地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谈及《楚辞》的特点,人们往往引用宋代黄伯思的论述: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湘、沅、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这一看法,长期以来,颇有代表性。但现在看来,并不全面。《楚辞》中的“楚语”、“楚声”、“楚地”、“楚物”,所占比例较小。就“楚语”而言,王逸《楚辞章句》确定21个,李翘《屈宋方言考》确定68个,郭沫若《屈原研究》列举24个,游国恩在郭沫若的基础上增加7个,共31个;杨白桦《楚辞选析》认为《方言》《说文》《楚辞章句》中有楚方言词汇30个左右,姜书阁《屈赋楚语义疏》则列出楚方言词汇64个,王延海《楚辞释论》定为66个,可见《楚辞》是用当时通行的“雅言“写作的。再如,有人认为,“兮”是楚辞的特殊用法,但孔广森《诗声类》统计,《诗经》用“兮”字285次,其中《国风》258次,《小雅》27次。《楚辞》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屈原、宋玉作品用得多一些,如《离骚》186次,《九章》338次,《九歌》262次,《九辩》143次。又如,屈原作品中提到的历史人物81个,而属于楚国的只有接舆、堵敖、子文三人;提到的神祇24位,属于楚国的只有两位,即湘君、湘夫人。的确,楚国有800年历史,先后灭国七十多,其疆域约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二分之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全部,以及陕西、河南、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南北文化交融、沟通的国家。近百年的出土文献也揭示了楚文化儒、道同源互补的发展轨迹。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的丰富性、郭店楚简儒家著作对子思到孟子发展链环的补充,楚国青铜器及其铭文对周礼的认同,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本源,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自觉继承与发展了中原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

注释

① 汤炳正《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江汉学报》 1963年第10期。①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三第2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② 参见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第29-30页,中华书局1934年初版,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版。① 参见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刘申叔遗书》第15册,宁武南氏校印本。② 参见陈引驰编校《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第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①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第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② 参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历史人物》第48-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③ 第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④ 第59-108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⑤ 第9-12页,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⑥ 参见蔡守湘、朱炳祥《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江汉论坛》1992年第6期。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3: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