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登泰山记
释义

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登泰山记

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



本篇选自《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这是姚鼐游历了我国东岳泰山之后的纪游散文。其篇幅不足五百字,但所记内容却很丰富。既记写了泰山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又记述了登山时间、路径,还描绘了登山时所闻见的景物。由于能紧扣深冬泰山景物的特点,以水衬山,用远托近,因而使泰山的雄伟壮丽景色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本篇文字不多,却需要分五段解说——

第一段(1节):泰山之地理位置;

第二段(2-3节):登山时间、路线及所见景色:

第一层(2节):登山时间与路线;

第二层:(3节):沿途所见景色;

第三段(4节):喜观日出;

第四段(5节):赏鉴古迹;

第五段(6节):特写泰山冬令景色。

第一段:泰山之地理位置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一、诠词释句:

泰山之阳——泰山,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我国五岳之长。它位于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南与鲁山相接,长约二百公里,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壮丽,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阳,山之南面;下文“阴”,即山之北面。

汶水与济水——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于大汶口同小汶河汇合。济水,即沇水,源于河南济源县附近之王屋山,东流入山东。清中期,济水下游山东一段为黄河改道所夺,济水只有上游一段注入黄河。作者作此文时,未见此变故,故云“阴谷皆入济”。

古长城——此指战国时期齐国所修筑的长城。《管子·轻重》:“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此处长城是沿着黄河依泰山而筑成,非秦始皇所连缀之长城。

日观峰——于泰山顶之东岩,又称东山。由于常为人们观日出之处,故又称之为“日观”或“日观峰”。应劭《汉官仪》:“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二、略述大意:

在泰山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去;它的北面,又有济水朝东流过。南向山谷中的水均流入汶河,北向山谷中的水则流入济水。作为这个南北界的,就是那条齐国修的古长城。泰山最高的日观峰(后来证明日观峰并非极峰,而丈人峰才是最高),就在古长城南边十五里之处。



第二段:登山时间、路线及所见景色



第一层:登山时间与路线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一、诠词释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多见注曰:“公元1774年”。非是,当为一七七五年一月。因为阴历与公历换算结果应是后者。

齐河、长清、限与泰安——齐河,山东县名。长清,山东县名。限,原指门限,即门下横木。此形容古长城横过泰山,象一条门槛。泰安,今山东市名,在泰山南面,清代为泰安府治所在地。

丁未与朱孝纯——丁未,即登山这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姚鼐挚友,曾为泰安知府、两淮盐运使等职。

二、略述大意: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动身,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二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老的长城,到达南边的泰安府。

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与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孝纯(字子颖,后任两淮盐运使)一起由南边山脚往上攀登。四十五里山路,全用石板砌成的石阶,共有七千余级。

第二层:沿途所见景色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一、诠词释句:

三谷与郦道元——前者是指泰山之东、西、南三天门,以及东、西、中三溪。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四十三卷。环水,指泰安的护城河。

崖限与明烛天南——崖限,喻户限一般的山崖。烛,照。名作动用。明烛天南,是说高山上的积雪反照,映亮了南边的天空。

徂徕如画——徂徕(cú lái粗阳平来)山名。于泰安城东南四十里,整句是说,山景好似图画一样美好。

半山居雾——在半山腰上停留着团团云雾。居,停也。

二、略述大意: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间山谷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所提到的“环水”。我们开始是沿着这中谷进山的,走了一小半,越过了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巅。古时候登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山谷的水流,古时叫它“天门溪水”。我们不是走这条路线。今天所经过的中岭,以及山顶上,凡是有高高的山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人们都称它为“天门”。一路行来,只见满道是云雾迷漫,冰滑难行,石阶几乎不可攀登。等到上了山顶,一幅引人的“泰山夕照图”,就显现在人们眼前。苍山驮着白雪,积雪的光辉耀眼地照亮了南天。纵目远眺,傍晚的阳光映照着城墙,汶水和徂徕山,就如自然天成的一幅巨大山水画,而那山腰间还停留着白色云雾,宛如一条带子。



第三段:喜观泰山日出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一、诠词释句:

戊申晦五鼓——戊申,即十二月二十九日。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即五更。

日观亭与樗蒱——日观亭,在泰山日观峰上。樗蒱(chū pú出蒲),古代赌博游戏的器具,共有五子,以木制成,故又称“五木”。犹后来的骰子。

极天与东海——极天,指天边。东海,泛指东方之海。

正赤如丹与绛皓驳色——前者是说纯红色如同朱砂。后者是指颜色错杂。绛,红色;皓,白色;驳,杂。这是说日观峰西边诸峰,有的披上日照,有的没照着,或红或白,颜色混杂错驳。

皆若偻——这是说日观峰西边诸峰均低于它,看过去,如同弯腰屈背的样子。偻(lóu楼),曲背。

二、略述大意:

二十九日,正是月底,五更时分,我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着太阳出来。大风横卷积雪向人们面庞扑来。亭子的东边,从脚下开始,全是云雾弥漫。隐约可见那云雾中,有几十个如同白色骰子一样的东西,原来那是一群远远的山峰。在天边的云层呈现一线异样颜色,立即幻成五色。这时太阳升上来了,其色纯红如朱砂,下边还有晃晃红光摇曳地衬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边的大海。回头看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未照着,或红或白,红白相映,颜色驳杂斑斓。但那姿态,却都像是弯腰曲背的样子。

这是日观峰以西诸峰都比日观低矮,故从上鸟瞰就显出这种有趣的情景。



第四段:赏鉴古迹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一、诠词释句

岱祠——一名岱庙。是祭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祠庙,也称玉帝观。

碧霞元君——一称娘娘庙。即宋真宗封泰山时所建的昭应祠,明世宗改称为碧霞宫。传说,碧霞元君乃东岳大帝之女。

皇帝行宫——清乾隆登泰山时曾经在此居住。行宫,指帝王外出时的住所。

显庆——唐高宗李治年号,即公元656-660年。

二、略述大意:

日观亭西边有一座岱祠,即东岳大帝庙,还有大帝女儿的庙祠,叫“碧霞元君祠”。清乾隆登泰山住过的皇帝行宫,就在元君祠之东边。这一天,还细细观赏了道旁的石刻。但自唐高宗以来,那些远古的碑文,都已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较偏远的刻碑,都来不及看了。



第五段:特写泰山冬令景色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一、诠词释句:

石罅——罅(xià下),破缝。石罅,即岩石裂缝。

皆平顶——此指从石缝中长出的泰山松的形状,树顶均是平平的,因为高峰上承受多种风向吹击所致。

二、略述大意:

这是对泰山冬景的特写——

山高而多石少土;石,苍而多平方少圆(大概不是水成岩);树,多松少杂树(因为只有耐寒之松,才能于少土石缝中生长),但此种松树,也不同于一般松树,树顶是平展的;水,山上有冰有雪,但无瀑流,这当然是寒冬之故;还有特殊风景是:最高峰峦无鸟兽音迹,日观峰数里之内,见不到树,而有雪与人齐膝。



****



读完这篇杰出文章,给人的感触或体悟,一定是不少的。而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有三点。

一、创作了一篇客观摹写的桐城式游记

中国游记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自从六朝游记散文初步形成以来,经过唐宋两代的高度发展,已臻成熟,并显示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及至元明时期,游记散文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突破性的新阶段——即山水品格的旅游化,山水回归本体的时代。清代加强了这个新阶段特征的表现,并使游记各种文体全面发展。姚鼐此文,正是这个新阶段的一个流派的代表作。

他的这篇游记散文,虽然不无郦道元《水经注》的某些传统因子,但明显地有异于唐宋柳苏、范王等名家的游记散文。大家知道,白居易、柳宗元游记和范仲淹、苏轼以及王安石等人的游记,大都是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依归的游记,山水品格学者化,个人色彩强烈。而姚鼐这篇游记,却是客观地、纯粹摹山范水记录游览经历,不直接反映社会内容和抒发个人人生感慨,使山水回归本体,着重揭示自然美。这倒令人略略看到一点晚明“小品游记”的风范。

二、编制了一首另样的冷色调的“冬令泰山吟”

人们赞扬姚氏此文虽属散文体,但其中蕴含诗情画意。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以一个“冬”字贯彻始终,使全文敷上一层冷色,成了一曲“冬令泰山吟”。

在出发之初,作者点出“自京师乘风雪”之后,就逐段地步步深化这个“冬”字。其具体途径是几乎在每段中都让那个带有“冬”之特征的“水”与“雪”出场——

当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登上了山巅,满眼所见的又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五鼓,同友人坐日观亭静待“日出”时,还来了一个“大风扬积雪击面”;

游览山景时,投入他眼帘而印象最深的,仍是“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在篇尾结束全文时,竟又以“雪与人膝齐”作结。

自始至终,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字,就是“冬”,向大家宣扬的是一种什么色调呢?冷色调。这个色调由如下四个因素构成:

——群峰峻峭,主峰入云,山崖嶙峋,处处崖限当道,天门高敞。

——空气严寒,氛围酷冷,冰滑道寒,有磴不可攀。

——山多石少土,岩多平方少圆,还有大大小小的坚硬磐石,以及带锋的片麻石之块岩和顽石。

——有地少树乏生气,有树无鸟没声响,还有人无兽,有水不流,山场无音迹。

姚鼐笔下的泰山确是一处绘形绘色的冬令景象,对于严寒枯寂的冬景的描绘,似乎达到了极致。当然,春夏的泰山,秋景的泰山,一定又是另一番景象。因山色景物,往往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和人们情绪的不同,就会出现各异的泰山景色。

三、同时,作者又以壮丽笔触描绘了一幅“泰山日出图”

可以看出,作者是谙熟重点与一般关系处理之道的。他在努力经营全篇的同时,没有忽视“重点描绘”的布置与处理。根据后人反映,本文的重点落在第三段关于“泰山观日”的描写。确实,全文最美的文字就在这里,作者费劲也最大。那么,它的“美”,又在哪里呢?

我认为,它的“美”在于紧紧抓住景物本身特点,有层次又有波澜地描绘了一幅壮丽无比的“泰山日出图”。试看——

首先,营造了日出之前的环境与气氛。文章说:“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对近景的描述,也是对日出前环境的交代。请想,在一个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环境里作者同友人竟能端坐在亭中静待日出。这说明“日出”之景一定异常壮观,否则,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诱人魅力呢?这几笔就把日出前的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与引人。

其次,这近景的描述不是目的,重要的在于登高远眺。于是,文章就出现了“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样,就由近及远地写了登高所见之景:拔地参天之群峰,竟在作者笔下成了小得像一颗颗骰子。这是唐人以来描写“高”的妙用,说明日观峰何等高峻!

其三,更重要的是写日出之壮观景色。文章写道:“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上边的峰峦描写,只是一些静景,现在这里所写的“日出”,是动景,文章重点落在“出”字上。姚鼐以画家的锐利眼光和散文家的生花之笔,捕捉并表达了“日出”一刹那的壮丽景色,将“日出”描摹得别有特色。先画了天边云中一线异色破缝而出;再是,一下演变得五彩缤纷,豪光夺目;接着,一轮丹红巨日,冉冉而上;最后,道道红光摇托着高升的红日。这些描摹多么细腻,又多么传神! 为什么“动摇承之”呢?因为日出东海之故。原来碧蓝的海浪,由于“红日出浴”而染成了一片红涛。因此说,“红光摇托红日”。归结这幅“日出图”的特色,就是两个字:壮美!

然而,作者之笔并非就此作罢,而又写了“日出”后的景象。即:“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说,东边的日出,影响着西边的峰姿山色,表现了光线给大地带来了丰富无比的色调与情态。这正是“日出”奇景的扩大与发展,也是散文艺术境界的进一步拓宽与深化。就其写景而言,这就使一幅“泰山日出图”,所包含的内容与丰姿,更为完整丰满,更加壮丽动人。因为它把东西两边各种景态尽纳于一图。就其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来说,文章含蕴了更深厚的道理,其中不仅有“画理”,还有“物理”——即光学的科学道理。因为宇宙中,如若没有“光”,也就没有了一切颜色。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