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元戏剧《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鉴赏
释义

元戏剧《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鉴赏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有名的三国戏。写的是赤壁鏖兵之后,鲁肃作保,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以荆州为跳板,取益州,并汉中,占西川,称孤道寡,天下遂成鼎足之势。鲁肃见刘备有“霸业兴隆之志”,便欲索取荆州。因荆州守将关羽,“韬略过人” ,不敢直取。鲁肃打算在江下排宴设乐,邀请关羽度江赴会,先以共贺刘备功美,礼索荆州; 礼索不成,拘收江上战船,不放关羽返回,让其心中知悔,献还荆州;如若不与,壁衣内暗藏甲士,酒酣之际,生擒关羽,囚于江下,若还荆江则放回关羽,如其不然,乘势大举,武取荆州。三计已定,派黄文请乔公商议,乔公备述关公之勇,劝其莫讨荆州; 鲁肃又派黄文请司马徽作陪,司马徽极赞关公之威,辞而不往。鲁肃一意孤行,派黄文去荆州请关公渡江赴宴,关公明知鲁肃居心叵测,却慨然应诺,单刀赴会。宴会上,鲁肃先责关公“仁义礼智俱足,止少个信字” ,打算用激将法索要荆州。关公言说荆州属汉,孙吴无权讨要。鲁肃暗传甲士,伺机擒拿关公,关公以剑击案,揭穿其阴谋,命鲁肃送自己到船上,被关平接应而归。

这个杂剧旨在表现关公的英雄气慨和民族气节,主要采用渲染、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戏剧冲突围绕荆州问题而展开。第一折写鲁肃和乔公商议讨还荆州之计是否可行,第二折写鲁肃请司马徽奉陪关公,意在索还荆州。这两折关公和鲁肃虽然还没有直接交锋,但已给人以剑拔弩张之感。关羽虽未出场,但经过乔公、司马徽两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关公的英雄形象已在观众心目中生根。第三折关公出场,自我一番表白,毫不犹豫地决定应约赴会,使他的英雄形象更加具体真切活灵活现地树立在观众面前。第四折是全剧高潮,关公以凛然正气拒绝了鲁肃讨还荆州的无理要求,并挫败了鲁肃的阴谋,凯旋而归。其浩然正气,放射出逼人的光芒。

作者还以对比方法表现关公的英雄气慨。鲁肃本来是气壮如牛,设计要关公上钩,但听了司马徽对关公杀人烈性的描绘,“也怕上来了” 。黄文到荆州向关公下书,一见关公“象个神道” 。吓得“替鲁子敬愁里” 。关公之子关平,开始怕父误入罗网,劝父不要赴会。后来为父亲英雄气慨所感召,满怀必胜信心,率领三军接应关公。周仓、关兴也个个志气凌云,满怀豪情,毫无惧色。这些人物从反正两方面烘托关公的英雄形象。使其更为鲜明突出。

在乔公、司马徽所表述的关公英雄业迹中,特别突出了关公和曹操的斗争,这是和作者要着重表现的关公的民族气节这一用意密切相关的。宋元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以蜀汉作为汉民族政权的象征,从反抗异族侵略角度追慕蜀汉人物。南宋初期的爱国诗人王十朋在《谒昭烈庙》中写道: “我虽有酒,不祀曹魏” 。又在《谒武侯庙》中写道: “丞相忠武,蜀之伊吕……庙貌仅存,风貌可睹。旁有关张,一龙二虎,安得斯人,以消外侮” ! 陆游也写过“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 的诗句。可见把民族感情融铸于魏蜀之争而表现出来的拥刘反曹倾向从宋代已开始了。《单刀会》中继承了这一作法。孙吴的乔公一上场就自称“俺本是汉国臣僚” ,感叹“汉家天下,谁想变乱到此” 。他对鲁肃历数关公诛文丑、刺颜良,灞陵桥面对曹操,“刀尖儿斜挑锦战袍”的英雄气慨和崇高气节。司马徽也是在称颂关公、盛赞蜀汉的同时,强调了关公诛颜良文丑、取蔡阳首级的业迹。杂剧的最后关公所唱“急且里倒不了汉家节” ,则更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

为了有层次地展示关公的英雄性格,作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唱段,如第一折乔公所唱[金盏儿] :

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纠纠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 你若和他厮杀呵,(唱) 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第二折司马徽在[尾声]中唱道:

关云长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巴山越岭彪,马垮翻江混海兽。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

前支曲盛赞英雄的神威,后支曲极夸英雄的业绩,两曲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关公的英雄形象。

第三折,关羽一上场,便有一段宾白和四支唱曲,从刘项相争、汉皇创业、说到汉末致乱,从桃园结义、三顾茅芦说到鼎足三分,极言国步之艰难,创业之不易。黄文前来相请,关公慨然应诺,关平出面劝阻,关羽又有八支唱曲,叙说自己不避凶险,决意赴宴,胜券稳操的豪迈气慨,以及帮助刘备出关斩将,建功立业的光辉历史。这样,就把关公赴宴置于维护汉室江山统一的大背景中,使人不觉关公此举为匹夫之勇,而深感其忠于汉室,顾全大局,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英雄品质。至此,一个正气浩然的民族英雄已站立在观众面前。请看他所唱的[鲍老儿]和[剔银灯]两支曲:

俺也曾挝鼓三冬斩蔡阳,血溅在杀场上,刀挑征袍出许昌,险唬杀曹丞相。向单刀会上,对两班文武,小可如三月襄阳。

折莫他雄纠纠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杀呵,摩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

关公的绝世英豪、威武气慨、崇高气节,在以上两段唱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经过前三折的煊染铺垫、酝酿气氛,戏剧高潮的出现已经水到渠成。矛盾冲突正面展开。冲突的焦点是刘备该不该归还荆州的问题。本来荆州究竟应该归谁,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吵,没有什么真正的是非曲直可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围绕争城掠地而进行的斗争从来就没间断过。有道是“强者为王”,区别只在于“巧取”还是“豪夺” 。刘备对荆州永借不还,只是采取了“耍赖”的“巧取”方法而已,是争城掠地的软的方式。豪夺的方式争城掠地不能说是理所应得,巧取而夸得的城池也不能说是理上不容。鲁肃从言而无信责怪关羽不还荆州,关公又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认为荆州本应归刘汉,不存在还不还的问题。无论从当时或从现在看,都很难说清两人谁是谁非。

关汉卿站在时代的高处,给这一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夺城掠地而进行的斗争注入了自己积极的民族情绪,从而给关公戴上了一个汉民族盖世英雄的光圈,使这一形象放射出正义的逼人光芒。请看关羽所唱的[沉醉东风] :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由于关公搬出了汉家正统的“大道理” ,所以显得那样的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相形之下,早已作好充分准备满有把握地要索回荆州的鲁肃倒显得理屈词穷,无言对答了。

由于作者赋予关公形象以正义的气节,使这一形象基调富有现实针对性,再极力煊染其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慨和威武的性格。就不显其过分,而愈显其光彩照人了。

第四折关公一上场便唱道: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后一支曲是对破曹功业的回顾,对吴蜀联合共拒曹操的大好局面一去不返的痛惜,对在赤壁大捷中流血牺牲的东吴英雄人物的怀念; 前一支曲则是抒发关羽面对东吴鲁肃布置虎狼之穴、蜀吴联盟面临破裂危险,不畏险恶、单刀赴会的凛然正气和豪迈胸怀,大有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促成蜀吴联盟而赴东吴舌战群儒的味道。这两支曲熔铸了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词句,情调上却又大异其趣。苏词抒发的是英雄一去不返、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关羽的唱曲则表现的是对以大局为重,在抗曹事业中牺牲的英雄的怀念,对鲁肃的不满和蔑视,以及自己在新的形势下为维护蜀汉利益只身深入虎狼之穴的英勇无畏精神。这里的情调乐观豪迈,胸襟磊落开阔。

关公单刀赴会,鲁肃埋伏甲兵。但因正义在关公而不在鲁肃; 再加之关公的英勇盖世,最后不是鲁肃治服了关公,而是关公慑服了鲁肃。全剧结尾处关公唱道: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 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鲁肃三条计全部落空,关羽安全离开东吴,“倒是一场伶俐” (鲁肃语) 。这一支曲所写景物和赴会途中唱曲里所写景物不同,感情各异。这里表现的是英雄胜利回归之时的喜悦,和对鲁肃的嘲弄与挖苦。

元杂剧高潮一般在第三折,第四折多成强弩之末。《单刀会》把高潮安排在第四折,结尾似有突兀之感,实际上却收到了使观众兴浓退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单刀会》中关羽和鲁肃,与后来罗贯中所著《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和鲁肃很不相同。《单刀会》中关羽有勇有谋,时刻胸怀蜀汉事业的大局。鲁肃则不听劝告,好施阴谋,固执独行。《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重义气,有神威; 但少谋略,在处理与东吴关系上不能顾全蜀汉事业的大局,导致麦城之祸,给蜀汉事业造成惨痛的后果;而鲁肃则大有忠厚长者之风,令人钦敬。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31 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