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传统文化·刑名律令·礼制与祠祀建筑
释义

传统文化·刑名律令·礼制与祠祀建筑

传统文化·刑名律令·礼制与祠祀建筑

这是服务于精神世界的、非生活实用的特殊建筑类型,人们只是在其中举行特定的祭祀、纪念活动。凡这些活动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其建筑便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其建筑可称为祠祀建筑。《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大体概括了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礼制和祠祀建筑可以相应地大略分为4类:①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②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族始祖的庙、祠。③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④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

先秦文献称祭天、地的礼仪为郊,祭天地的场所为坛,坛就是台。在台上祭天地是古制,也是表示对天道的崇敬与赤诚。最初的祭祀是扫地而祭,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圆坛与方坛,如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祭坛遗迹便是。早期礼制中对天地合祭还是分祭没有说得很清楚,因而历朝的实践也不同。百家争鸣时期,对礼的解释中揉合了五行气运之说,有于国都五郊各按其时祭五天帝的说法,秦都即有五畤,是这种礼制思想的明证。然而历朝仍以在国都的阳位——南郊设祭为主流。

明清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它位于明北京内城之南城外,正合南郊之义。天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最初是天地合祭。明代嘉靖时期另在北郊设方泽礼地,天坛成为按时祭天和祈谷及临期祈雨的场所(图338)。

天坛总面积280公顷,4倍于紫禁城。两重围墙将院子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坛主要建筑3组:祭天的圜丘及居天帝神主的皇穹宇,位于南北轴线之南。祈谷的祈年殿及存放神牌的皇乾殿,位于轴线之北。两组建筑间连以长400米、宽30米、高4米的砖石甬道丹陛桥,又界以横墙。轴线之西,近内坛西门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斋宫。外坛西门内有专司礼仪人员的居处神乐署。在建筑艺术上,天坛是一座著名的成功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息。它严格按照礼制思想设计了建筑的外观、构造、尺度、色彩及几乎每个细节。对此有明确记载的是圜丘。圜丘是白石砌成的三层圆台,外周围砌两层矮墙,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墙四面各设一座棂星门。清乾隆十七年(1752)高宗以明代圜丘狭小而扩建,他亲自主持并确定了扩建方案:台的直径,上层9丈,中层15丈,底层21丈。这个数值以3为模,暗合5(3×5)、7(3×7),三数相加为45,合9、5,这就包括了所有的阳数,又体现了“九五”之尊。确定坛台尺度时运用“鸳鸯尺”制度,即直径以长度较小的“周尺”度量,高度则以清营造尺度量,目的在于在礼制尺度的数字制约下,调整台的高阔比例,取得最佳视觉效果。铺装台面石时,中央置一圆石,取意太极、元始。四周用扇形石条围成一周,层层展开,每层都以9为模,即第一周9块,第二周18块,至第九周铺满上层台面。下两层仍如此。三层栏板总数为360,以象周天。祈年殿初建于明初,名大享殿,为一主二配式殿堂。嘉靖时期改为圆殿,合祭天神地祇历代帝王,故三层屋檐瓦分三色。清乾隆十七年改名祈年殿,改三层瓦色为统一的蓝琉璃瓦。光绪十五年(1889)灾后重建。祈年殿是木构圆殿,有3重排成圆周的柱列,外两周各12根,中央4根。殿下有3层高大圆台基,称祀谷坛。后人根据这些结构数字,附会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等等。其实祈年殿见于记载的象征作法只有蓝瓦以象天一条。它的象征意义应已超越了这些还比较原始、繁琐的较低层次。它那洁白华丽的台基、三层碧蓝的圆形屋顶,向天际收束的动势,端庄、崇高、几乎完美的艺术造型,才真正体现了人们对于天的理解和赞美。

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动起源也很古老,祭祀的具体对象历朝互有异同。秦皇汉武之后逐渐成为制度,延续年代久远的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祭祀的方式有二,一是在都城大祀天地时遥望其位进行望祭,一是在山川所在地建庙祭祀。神庙都采取合院布局,中心建筑一般包括主殿和寝宫,殿内设像。由于神庙年代久远,祭祀活动频繁,故往往遗留大量碑刻,给神庙建筑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氛。现存著名神庙,有山东泰安岱庙(东岳庙)、河北曲阳北岳庙、河南登封中岳庙、辽宁北镇北镇庙、河南济源济渎庙等。另外,山西万荣县后土庙内存有的金天会十五年(1137)《皇地祇庙像图》碑极有价值。后土庙始建于西汉,当时是祭地场所。唐开元、宋大中祥符年间都曾大兴土木。唐宋时在首都均设有郊坛,仅是由于尊重汉代传统才重加修缮,其祭祀之典与庙制,均为山川海渎规格。所以碑刻描绘的是宋代神庙建筑的准确格局和建筑形制,可为研究神庙建筑参考。

宗庙是礼制建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礼制要求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庶人无庙则祭于寝,可见宗庙建筑的重要与普及程度。皇家宗庙称太庙,民间称家庙或祠堂。庙、祠中只设神主不设像。对祖先的祭祀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三重意愿:首先是表达对先人的追慕,其次是表达对祖先神明的敬畏,第三则希望得到祖先福佑。

太庙按周制置于宫城左前方。《礼记》有“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的说法。汉儒解释为,在太庙都宫门内设七座庙,每庙祭祀一辈祖先。始祖居太庙北侧正中,其余六宗之庙按左昭右穆隔辈分列。自曹魏开始,这种体制改为 一庙数室,即在一座庙中祭祀数辈祖先,同堂异室,以西为上。后代帝王多依此制。

现存太庙以北京明清两朝太庙最著名。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二十四年(1544)经过一次不成功的改制后又按原貌重建。太庙平面矩形,有两重围墙,外墙正面开琉璃门为庙门。门内庭院左右分置宰牲亭和神宫监。中隔金水河正北为戟门,门内120杆列戟作仪仗。门内广庭,中央是一座土字形三层汉白玉基座,形制类似紫禁城三台而小。基座上建前、中二殿。前殿收藏前代帝王冕旒冠带并在此举行祭礼。中殿设前代皇帝神主,同堂异室。广庭左右各15间庑房,陈设功臣牌位。中殿左右配房贮祭器。中殿后隔一道横墙为后殿,供奉因年代久远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太庙三殿庄严肃穆,殿内用檀香木粉涂刷木构,大面积贴金为画,不着其他色彩,气氛神秘崇高。外墙四周遍植翠柏,强调了追思先人的纪念建筑性质。它的总体布局是按前殿后寝的基本格局扩充而成。

为开发一个地区作出贡献而被该地区人民奉为共同祖先设祠祭祀,也是一种宗祠。如江苏无锡泰伯庙、山西太原晋祠。

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后多次扩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又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圣母殿,成为现存晋祠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建筑。圣母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前檐柱木雕蟠龙。殿内空间高敞。柱生起较大,构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斗栱用材较大,但与唐代相比又具有柔和秀丽的特征,是宋代建筑重要典范。殿内宋塑侍女,姿态自然传神,是宋塑珍品。圣母殿前,宋代鱼沼飞梁、金代献殿、宋代金人台、明代水镜台(戏台)排成晋祠主轴线,表现了民间祠庙建筑的双重作用:拜献先祖和娱乐集会场所。晋祠院内还有祠、庙建筑多组,著名的周柏隋槐,涌流不息的难老泉,形成了历史氛围浓郁的文化园林。

民间的家庙和祠堂现存大多为明清遗物。因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制差别很大。总的特点是均与当地居住建筑形式一致,具有乡上建筑风格。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人众多,则一族建一祠堂。平时供奉祖先神位,有事则成为宗族会堂。这种宗祠的建筑规格总是当地最高的,华东华南大部分地区宗祠建筑装饰都极铺张华丽。宗祠建筑的核心,仍是前堂后寝。族人在庭院或前堂举行仪式,以后寝供神牌栖神明。还有一类祠堂设在住宅内部,北方常在住宅主轴线之左建神殿,南方多用住宅主厅堂作祠堂。宗祠建筑实物,以广东广州市陈家祠堂较为著名。

明堂是礼制建筑中最为特殊的 一类。它的传统古老,历代学者对它的形制、功能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总莫衷一是。历史上有几次建造明堂之举,就有几种明堂形制出现。大致讲,战国以前的明堂,可能是天子召见诸侯、颁布政令、宣布历法、飨功养老、教学选士并祭祀天地祖宗的场所。有人认为明堂是兼具上述功能的一座建筑,也有人认为是形制相同而分担上述功能的多座建筑。依照汉儒想像,明堂是一座十字轴线对称、具备礼仪所需要的方位和次序两大要素的建筑。

陕西西安市西北大土门村的明堂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明堂实例。考古学家推测建于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遗址的中心是一座多层台榭建筑,坐落在直径62米的圆基座上。中央台榭边长17米,方形,中央建太室,四面建堂,堂外建敞厅,左右建小室。组成明堂的亞字形平面。台榭外围边长235米的方围墙,墙角有曲尺形配房,四正面设门。围墙外再围直径达360米的圆形水渠,水渠外侧正对四门的地方开长方形回环水沟,渠沟上架石板桥。水渠按“环如璧、雍以水”的含义,被称为辟雍。这座明堂的空间模式为十字轴线对称,井字形分隔。建筑形象,圆和方交替,明与暗、内与外、中央和四方、四正和四隅交织相错,每相同的构图在四方向重复,这些都启发人们从建筑的抽象符号中去体味发掘其中深刻博大的意义(图339)。

辟雍,有的文献称明堂外侧环水为辟雍,有的则称这种形式的建筑为辟雍,至今无定论。清乾隆帝认为辟雍是古代国学制度“所以行礼乐、宣德化、昭文明而流教泽”(《日下旧闻考》卷六十六),因此在北京国学国子监内兴建辟雍,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冬竣工。这是一座正方形重檐方亭,十字轴线对称,建在圆形水池中央,四面正对轴线建四桥。这座建筑比例适度,气氛庄严,很有纪念建筑性格,是18世纪人们心目中的辟雍,也是中国最后一座辟雍。

名人专庙规格最高的是孔庙。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自汉代以后备受历朝统治者尊崇,祭孔列入国家祀典,孔庙也均为官方建筑。除曲阜孔庙以外,唐宋以来全国各大都邑建有文庙。宋代开始了将官学和文庙并建一处的制度,左庙右学,文庙成为儒生祭孔并学习礼仪的场所。

曲阜孔庙最初是就孔子故宅建立的简朴祀庙,后经历朝扩建修缮形成现在的规模。这是中国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建筑群。孔庙的核心部分是一组廊院,中央是主殿大成殿与寝殿。两庑配享先贤。寝殿后有圣迹殿,主殿前庭院正中,有相传为孔子设教的杏坛。大成殿前的中轴线上,布置有一系列的门和坊,门坊两侧种植森森古柏,这是增加祠庙建筑纵深感并创造宁静深沉气氛的习惯手法。

名人祠多是就名人故居、庐墓,或名人业绩斐然之地兴建。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间集资共建。多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事。各地名人祠数量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北京于谦祠、杨椒山祠、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四川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陕西韩城司马迁祠、江苏扬州史可法祠等等。有些祠主至今为当地人景仰,按期举行集会以展思慕之情。也有很多祠堂设于风景区内,或是就祠堂兴建园林,成为当地文化名胜之区。名人祠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的某个侧面,至今对群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作用。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