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人生自在方圆之中
释义

人生自在方圆之中

人生自在方圆之中

“亦方亦圆”是一句古老的口头禅,那么何为“方”,何为“圆”?自然形成那就是圆的,人为修饰的就是方的。

万木迎春是自然,禁摘花草则为方;漫天飞雪是自然,冰雕雪刻则为方;驾车休闲是自然,交通法规则为方;气质性情是自然,道德约束则为方;个人意志是自然,规章制度则为方;两情相悦是自然,婚姻法典则为方;谋取利益是自然,税法征收则为方……

动为方,静为圆;刚为方,柔为圆。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这方圆之中,而方圆也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外表要圆,要大智若愚;内心要方,要清静明志。对己要方,严于律己;对人要圆,宽以待人。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所以,交际时也要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社会交际中,如果能把圆和方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左右逢源。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无非是做两件事,即做事和做人。怎么做事和怎么做人?

做人一定要“圆”。这个“圆”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要因为洞察到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要因为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要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影响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的压力是最小的,但张力却是最大的,圆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呢?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更多的时候需要承受一些屈辱、误解。

小的牺牲就换来小成功,大牺牲就会换来大的成功。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却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做事一定要方,就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个理在中国好像已流传了上千年。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办事就重在原则,还要看站的立场。对人要圆,对己要方。自尊就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便是一种自成方圆。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莎士比亚说:“假使我们把自己比于泥土,那我们就将真的成为被践踏的泥土了。”他又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要维护对方的尊严。自尊和自大并没有什么关联,只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连在一起的。

有人比喻说:“自卑感与自大狂,乃一手的两面,好似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这个锋刃不仅伤人,还能伤自身。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自作聪明,自以为英雄,好为人师。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这是交际中的规矩。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根本就谈不到方圆了。

在交际场合中,要想达到外圆内方的境界,那么你必须坚持“求同存异”这个原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有每个人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这就注定在交往中会有些观点的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找到与别人相同的地方,就没有了共同话题。如果只谈和人相同之处,而不去坚持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会失去自我。

交际需要交谈,畅所欲言,以传其情、达其意、抒其志、明其志,以起沟通、交流之效,从而协调、融洽与交际圈的关系。但有时也会遇到令人尴尬的局面。

专横的人最渴望别人尊重他,以自己说了算为个性特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哪怕是高见;更容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对这样的人,你说得再透彻、精粹、精彩,他也不认你的账,甚至招致他的满心厌烦,心怀嫉恨。

在这样的人面前,最好是保持沉默,任他声嘶力竭,口沫飞扬,你闻而不语,给他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柔克刚。

还有一些地位、身份较特殊的人,在他们的言谈中时常表现出与其地位、身份相应的某些专横的味道,对他们保持积极的沉默也是必要的,如上级,长辈的训话。

有些人发表意见,阐述自己见解时情绪很激昂,言辞也激烈。这种情形,一是他的讲话确实是真知灼见,遍地珠玑,二是他的讲话偏激,错误颇多,并无过人之处。但不管哪种情形,他是自我感觉良好,此时你老反驳他,他肯定会充耳不闻,或者言语相加,竭力辩驳,弄你一个下不来台。待到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和他理论一番也不迟。

在交往中,有的时候你会陷于有理说不清的境地,有时急于表白,以让对方清楚你的道理。但你面前如果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你就不要对牛弹琴,费那份力气也不值得,多说无用,你就沉默不语,装一次傻瓜,反而显得你更有修养。在别人看来,你不是不对,而是不想与无知之人争论罢了。

在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了自己的意见,总希望在某个场合给传达出来,让别人也了解它,接受它。不过,如果你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抵触,正确也好错误也好,深刻也好肤浅也好,都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排斥。即使有的人没有站起来与你争个高低,从别人那充满了疑惑的目光里,你不难发现自己的处境。

这时你最好还是不要和人争论,而是沉默而视,倾听别人的声音,反省自己所言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在和人接触交往中,或者跟自己的亲朋好友接触的时候,都要尽量避免背后议论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不仅失去了交往的目的,反而会伤害同志亲友间融洽的感情。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尽可能避免说别人的短处。有时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不胫而走,挫伤他人自尊心。

与朋友、同事相处,有人总是抢话头,放长线,拉长话,没完没了,令人讨厌,时间一长大家会疏远你。

同事、朋友之间总会有互相帮助的地方,你可能对别人帮助比较大,但是,切不可显示出有恩于他人,这样会使对方难堪。

自己对别人的帮助还是不要念念不忘才是,但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却要挂在心头上。无论谁的帮助,不论得益大小,都应适度地向人家表示感谢。这样,不但增进友情,而且也表示了“受恩不忘”的可贵品格。

对朋友说谎而失去信任,这是最大的损失。所以,新老朋友相交,都要诚实可靠,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不说穿别人的秘密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知道的不要说,不知道的不要问,因为这是于你无益对他人有损的事。

在同志、朋友面前,不要把自己的长处常常挂在嘴边,或是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如果一有机会就说自己的长处,无形中贬低了别人抬高了自己,结果被人看不起。

要融洽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说出不近人情的话,否则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与赞同的。只有言辞委婉,才能融洽感情,办成事情。

正确的道德观是塑造好形象和取得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要求大家有正义感,善于区别真善美、假丑恶,毫不犹豫地坚持原则,弃恶扬善。

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之手,去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既是互相交往,就应当相互尊重,特别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去侵夺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事业选择、生活方式、志趣爱好。

不要随意地去支配他人做什么不做什么,还不要轻率地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交朋友就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痛苦和需要。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要配合默契,热情有度,要真心待人,以此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谊,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

人的心理是很难用法则去规范的。但人心总是有某些共通点的,因此为人处世也有大致的法则可以遵循。能够体会这些法则的人,便是洞悉人情世故奥妙的聪明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一位正在做礼拜的教士,突然间烟瘾发作起来,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拒绝和呵斥。

后来,另一位教士在祈祷时也来了烟瘾,他却用另一种方式问他的上司:“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人立世就是如此简单而复杂,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因此,亦方亦圆,方中有圆,圆内容方,能屈能伸,进退自如才成为千百年来备受中国人尊崇的处世哲学。

为人内心要圆,外表要方。办事要讲原则,讲立场。但未必就是见到不好的事情都要说,听到不合理的事情就要讲。一点也不讲究方式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自己。

其实,只要能做到在平凡小事面前使内心走得圆,清净明志,心胸坦荡,淡泊名利;那么,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就大可不必直来直去,一定要弄个非黑即白。这样既可以在大事面前不糊涂,做事规矩,又可以在小事方面讲讲风格,模糊界限。

最终可以使该坚持的就坚持,该放弃的就放弃,该糊涂的就糊涂,该清晰的就清晰。这样才能做到方圆得当,大智若愚,保存好自己的方圆处事。

我们提倡对人要做圆,对己要做方。是讲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和有了利益纠葛的时候,对别人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让,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善良。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名叫张英的,在京城当上了大学士。邻居吴氏欲侵占他家的宅边地,家人驰书京城,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醒悟后,便主动地退让三尺,邻家见了受到感动,也让出三尺,最后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通道,为大家行走提供了方便,并传为一段佳话。

如果大家斤斤计较,又当如何呢?所以,我们对自己要多一些约束,多一些自制,多一些批评,多一些反省。凡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对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对己则“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人处世要以方圆相衬,这样比较完美,贵在相辅相成。

用人时要圆,识人也要方。意思是说,在识别人才时,要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仇。只要符合任用标准,无论地北天南,无论亲疏远近,一律任用,概莫能外。

在使用人才时要不拘一格,要克服偏见,要看品质,看主流,看潜力,看大的发展方向,不能求全责备。要允许别人美中有不足,个性有异同。

那么,这需要选人、用人者有着一定的胸襟和谋略,较高的智慧和境界,一定的能力和威望,以及率先垂范、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要能够做到方中求同,圆中求异。

大家共同努力,用最小的内耗,去寻求最大的工作效率。所以,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只有人人宽以待人处世,那么才能方圆互映相得益彰。

人生的方圆就如同终生研究不完的大学问。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与“圆”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它包含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每一个人终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题。

从年龄阅历方面来说,年少时棱角分明可谓为“方”,年长后凝神敛气可谓为“圆”。智谋是方圆的外表,方圆是智谋的内因。方圆无碍者快意人生,方圆无度者跋涉艰难,所以,智欲圆而行欲方。

方是品德,“圆”是智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已经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一种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

这“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智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内方”就是有根基,没有这个前提而只讲“外圆”,最终会滑进圆滑世故的邪路上去。

做人治事,应当方圆并用,当圆则圆,当方则方。引申到法和理的范畴,同样也是如此:法就是方的,理也就是要圆。

纵观人的一生,青少年时代总是刚气露于外,动辄怒火中烧,待人处世几多失误。后来教训多了,碰壁多了,苦痛多了,终悟出道理,因此到了中老年,十有八九的人都会变得圆融,那外露的锋芒也不见了。

以此来看,“方”也好,“圆”也罢,都要有一个尺度的,也都有一个界限。二者各有千秋,各有短长。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

我们既可以在方中安身,也可以在圆中立命。所以,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要圆内有方,方中有圆;因此,人都要方中做人,圆中归真。

人生就是一条蜿蜒崎岖的漫漫长路。旅途中既有平淡无奇,也有波澜壮阔;既有春风徐来,也有失意落寞。人生于世,既要熟谙“方”与“圆”又要通晓计谋。如此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才能潇洒行走于世间。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6: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