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丁仙芝《五言诗·渡扬子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丁仙芝《五言诗·渡扬子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丁仙芝《五言诗·渡扬子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原诗今译】

船儿随波流荡,我放目晚秋的风景,

天和波相照,扬子江两岸格外明净。

向北看,茂密的林木掩映着扬子驿,

向南望,起伏的山冈环抱着润州城。

海边地带呀,是那么的幽暗、静谧,

北风呼呼地吹来,江面上顿变寒冷。

又听到那枫树叶儿淅淅沥沥地落下,

悲凉的秋声呀,伴着我旅况的凄清。

【鉴赏提示】

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谈到写诗之忌时说: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沧浪诗话》)假如我们用严羽的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下丁仙芝写的这首《渡扬子江》,似乎它确实有点儿“语直”“意浅”,“脉露”的味道:诗中的每句话都那么浅显易懂,直露无余;诗中所表现的无非就是作者泛舟扬子江时见到的一点儿景色,既没有什么引人入胜之处,也没有特别出人意料的地方……然而,读完了这首平淡无奇的小诗之后,我们的心却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前四句。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作者的诗题既然是“渡扬子江”,所以诗的一开头就直写江中所见,把读者一下子带到了“空波两畔明”的江中。“桂楫”,即桂树之楫,谓船桨的华美,意在突出自己志趣高洁。句末的“望”字,既领起下文,又表现出自己在泛舟中流时的闲适态度。“空波两畔明”,承接上文,极写舟中作“望”见的美景。“空波”乃天空与水波;“两畔”,指扬子江两岸,一个“明”字,把所有这些东西都置于明澄洁美的气氛中,江天一色,两岸芳草萋萋,秀木成荫,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引导读者不断加深、扩大眼前的美景:“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扬子驿”,故址在今江苏江都县南,“润州城”,即今江苏镇江市,两地相距百里之遥,而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倏忽之间便可到达,这既写出了作者所乘的舟之快,同时也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心情舒适开朗,兴致勃勃。“林开”、“山出”四字,用的是拟人手法,似乎旅途中,茂密的森林突然为“扬子驿”而敞开一席之地,秀美的青山突然托出了润州城的楼亭瓦舍。这样,联系前句中“空波两畔明”的景观,那么,从扬子驿到润州城,除了水天相接之外,更有青山茂林、古驿大都相送。百里旅途,百里画廊,真可谓“人在图画中”了!

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正当作者兴致勃勃地泛舟中流的时候,正当读者为诗中的美景陶醉的时候,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作者出其不意地来了这样一笔:“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美好的景物顿时间消失殆尽,眼前竟出现了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 沿海地带是那么的幽暗静谧,生命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无情的北风在呼呼地刮着;江面顿然变冷,使人感到好像是到了冬天。这还不算,作者在“枫叶下”前还有意加了一个“更闻”,加重强调变化的突然,情景的凄惨。本来,风卷残叶,朔风呜咽已经使人不堪忍受,可作者至此还不肯罢手,又加上“淅沥度秋声”句,淅淅沥沥的秋雨也仿佛像追魂儿似的跟来了,……此刻,海边的幽暗、静谧的气氛突然被打破,风声、雨声、枫叶下落的沙沙声一阵一紧似一阵,一声比一声更凄惨,更让人难以忍受,而作者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读至此,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作者要在短短的八句诗中创造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其用意何在呢?其实,假如我们能结合诗题“渡扬子江”来想的话,那问题就很容易明白了。既然是“渡江”,那情况就很可能千变万化。作者正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客观事实来构思的: 渡扬子江时的景物既然能倏忽变化,人生的旅途如此漫长,又何尝不能出现千变万化的情况呢? 人生的韵味儿尚且在这神鬼莫测的变化之中,那么,这首小诗的韵味儿不也正在于此吗?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