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39级台阶》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释义

《39级台阶》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39级台阶》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35 黑白片 81分钟

英国高蒙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查尔斯·本纳特 阿尔玛·雷维尔 (根据约翰·巴肯的小说改编) 摄影: 伯纳德·诺勒斯主要演员:玛德琳·卡罗尔(饰帕梅拉) 罗伯特·唐纳特(饰理查德·哈奈) 歌德弗莱·提尔斯 (饰乔丹教授)




【剧情简介】

雾都伦敦的夜晚,街头华灯初上。帕莱迪姆游艺场的霓虹招牌在朦胧月色中醒目地闪耀着,舞台上,记忆大师麦莫里先生正在表演,他的大脑能准确储存成千上万件事,对众人的提问可以做到有问必答。

剧场后厅的酒吧里突然传出异常的喧闹,紧接而来的两声枪响使剧场内秩序大乱,刚才还全神贯注于表演的观众们顿时哄然拥向出口。

在你推我搡的人群中,有个名叫安娜贝拉的年轻姑娘躲到一个叫哈奈的加拿大青年胸前,请求与他同行。回到哈奈居住的波特兰公寓后,安娜贝拉告诉哈奈,有人给了她一大笔钱,要她设法保护有关英国空中防务的 一个重要机密,使之免被窃出国境。但有个代号为“39级台阶”的外国间谍组织想弄到那份机密,它的成员都是些无所不为的杀人犯,他们的头目阴险狡诈,化名多达十数个,但他有个难以掩盖的特征:小指短了半截。她去剧场是为了跟踪那个组织的两个间谍,不料被发现反使自己身陷困境。为求脱身她才开了两枪。她之所以未去报警,是因为警方未必信她,何况他们行动迟缓,而对方则行动神速。

哈奈透过窗口果然看见对街徘徊着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事已至此,他只得答应让安娜贝拉留宿,并借给她一张苏格兰地图,她说必须去那里见一个人。将近凌晨,哈奈被惊醒,安娜贝拉从卧室奔出,肩上插着雪亮的匕首倒在他身边。她手中紧攥的那张地图上,用铅笔圈出了一个地名:阿尔特·纳切拉奇村。

身不由己被卷入事非漩涡的哈奈眼看危险步步紧逼已难摆脱,决定索性去一趟苏格兰,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他换了送奶人的衣帽离开公寓直奔晨雾中的火车站。

火车行至爱丁堡站,对面的旅客去站台买了报纸,上面登出了“波特兰公寓发现女尸,房客理查德·哈奈失踪”的消息。周围人们的议论使哈奈自觉四面楚歌,惶恐至极。当他发现警察开始逐个搜查包厢时,哈奈情急之中躲进一个金发女郎帕梅拉的包厢,假装成热恋中的情人抱住她亲吻混过了检查。但女郎却不理会他的解释,愤然向警察检举了哈奈。腹背受敌的哈奈趁火车通过福思河大桥时,不顾一切跳了车。

苏格兰的旷野上,哈奈来到一户农家,向男主人假称想找零活干。主人说湖对岸的纳切拉奇有个新搬来的苏格兰教授,他可能需要雇工。一听此名哈奈心中窃喜,他接受男主人的建议,决定在此留宿一晚,充饥解乏后再去那里。晚饭桌上,哈奈看见报上登出了通缉他的照片,并称凶手已潜逃到苏格兰。尽管他自称哈蒙德,男主人仍对他流露出狐疑的目光。深夜,汽车马达声由远而近,善良的女主人猜到那定是前来追捕哈奈的,便赶在贪婪的丈夫出卖他之前放走了他,还送了他一件口袋里装有一本《圣经》的外衣。

来到纳切拉奇村找到了教授的住宅,那里宾客盈门,正在庆祝教授女儿的生日。男主人乔丹接见了哈奈,并为他介绍来宾,其中包括兼任苏格兰法院院长的华生郡长。客人们也在谈论波特兰公寓的凶杀案,外面来搜捕哈奈的警察却被教授打发走了。

宾客们去了餐室,教授留下哈奈一人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真实身份,当哈奈看到他短了一节的小指时,不禁瞠目结舌,方知自己是自投罗网误入魔窟了。乔丹说他已弄到那份情报,正要送出英国,然后他拿出手枪对哈奈扣动了扳机。惊恐万状的哈奈应声倒下。所幸的是,大衣口袋里那本厚厚的《圣经》挡住了子弹。当吓昏过去的哈奈苏醒后,他逃离教授宅邸来到华生郡长家告发乔丹的罪行,可郡长非但不信,还把他当作凶手要逮捕归案,并打电话通知乔丹。眼看再次身陷绝境,哈奈击碎玻璃窗夺路而逃,警方和乔丹的人穷追不舍。

混在浩浩荡荡的救世军队伍中,哈奈甩掉尾巴来到一条小巷,前面有个灯火通明的会议室,许多人正在开会。哈奈被误认为这次集会的重要人物弗拉齐克上尉得以进入会场,并将错就错地站到讲坛上开始讲演。正当他讲得神采飞扬,观众掌声不断时,在火车上见过的帕梅拉带着真正的弗拉齐克上尉出现了,他们边上还有个戴毡帽的男人。毡帽男人以执行公务的名义把哈奈拉向后台,哈奈挣扎着对帕梅拉说,他火车上讲的全是实话,请她赶快代他给加拿大驻伦敦的专员公署打电话,报告有个重要机密被窃。然而,帕梅拉却毫不以为然地劝他收起他的玩笑。毡帽男人以作旁证的理由要帕梅拉一起去趟警察局。

戴上手铐的哈奈被挟持上了汽车,可帕梅拉发现车并未开往警察局。毡帽男人及同伙伪称要去因弗里拉让第一郡长审讯哈奈,当汽车开近荒山野岭时,哈奈已判断他们并非警察而是乔丹的爪牙,他以嘲讽的口吻揭穿他们说,所谓的第一郡长就是那个只有半截小指的教授。

群羊堵住去路,汽车被迫停下,为防哈奈逃跑,那两个男人在下车驱赶羊群之前用手铐把哈奈和帕梅拉铐在了一起。

看准时机的哈奈借着地形与夜色的掩护拖着帕梅拉随他逃跑,他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假装握着一把枪,威胁帕梅拉如不从命就干掉她。对他再三申明解释的一切,帕梅拉仍表示怀疑。

来到一家小客栈,哈奈决定进去投宿,他警告帕梅拉要与他合作。戴着一副手铐的他们被迫作出一副难分难舍的亲热状,以致女主人猜测这是对私奔的情侣,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只有一张床铺的房间,并安慰他们说决不泄露秘密。

帕梅拉坚持不肯和哈奈睡一张床,为了分开活动,她找出指甲锉试着锉手铐的链子。但劳累紧张了一天的他们很快进入梦乡。被冻醒的帕梅拉见哈奈睡得很熟,便拿过指甲锉去撬手铐,不知怎么手铐竟然松开了。伸进哈奈口袋去取枪,却发现那原来是只烟斗。楼下隐约的说话声使她蹑手蹑脚来到楼梯口,柜台边毡帽男人正在打电话,帕梅拉从中得知乔丹已去伦敦帕莱迪姆游艺场与一个人接头,并向对方报告找到了哈奈及她误认为他们是警察的事。他的同伴在向店主买酒并打听着什么。好心的女店主生怕丈夫会出卖那对男女,急忙出来以关门后不得违章卖酒为由轰走了他们。

帕梅拉终于相信了哈奈所说的一切,等他醒来,她把听到的一切告诉了哈奈,哈奈决定立刻去伦敦帕莱迪姆游艺场看住乔丹,而帕梅拉则赶到伦敦警察局报告此事。可经查空军总部并未丢失任何机密文件,对她起疑的局长下令派人跟踪帕梅拉,团团包围了游艺场。

在剧场找到哈奈后,帕梅拉愤然诉说自己报警遭冷遇的事。这时,记忆大师麦莫里又出现在舞台上,哈奈透过望远镜发现了坐在包厢里的乔丹,他突然意识到那份机密是被储存在了这位记忆大师的头脑里,只要把他带出国境,全部情报自然也就窃到手了。

警察不问青红皂白要抓走哈奈他们,哈奈当即向记忆大师提问“39级台阶”是什么意思。麦莫里条件反射似地脱口而出:“‘39级台阶’是个专门窃取各国情报的间谍组织……”话音未落,一声枪响,大师倒地。观众惊叫逃离,乔丹身陷重围,束手就擒。

气息奄奄的麦莫里应哈奈的要求忍痛说出了记在头脑中的机密,他说为此他付出了一生中最大的工作量。当警察们围着这具尸体忙碌时,哈奈与帕梅拉悄然退出,携手离去,挂在他手腕上的一只空手铐悬空摇晃着……



【鉴赏】

希区柯克在论及他为何要拍《39级台阶》时说那是出于对原小说作者约翰·巴肯的尊敬。事实上,巴肯确实对希区柯克的创作观念有很大的影响。这位出生于苏格兰的通俗小说家兼政治家有5部小说都以“哈奈”这个人物为主角。《39级台阶》是其中的第一部。不过,原先希区柯克看中的是另一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退而求其次,才拍了 《39级台阶》。

但巴肯对希区柯克来说,不只是《39级台阶》的原作者,希区柯克的另外一些作品,如《知情太多的人》、《西北偏北》(又译《谍海疑云》)等,都有着巴肯式的人物和巴肯式的气氛。而巴肯奉为精神导师的正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司各特。从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一窥希区柯克创作的文学和历史的渊源。

在巴肯的小说中有着种种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阴谋和犯罪,无辜者或局外人莫名其妙地被追逐,在潜逃中经受种种磨难并同时经受一番精神和心理的奇异历程。希区柯克借用这些建构了他影片的叙事框架。但在希区柯克和巴肯之间仍有着明显的不同。正如彼得·沃伦所说,巴肯笔下的所有冒险勾当都有一个目标,“最终是政治目标,维护一个王朝或一种生活方式”,但对希区柯克来说,这种目标已经消失,一切动作都因所谓的“麦克古芬”而起,这是一个希区柯克本人和评论家经常提起的词(由此衍生了所谓“麦克古芬理论”),它表示一种话题或一个简单的情节意念,由此来生发出悬念和情节。在《39级台阶》中,“麦克古芬”即虚构了一个企图盗窃国防机密的间谍网,仅此而已,观众不能在影片中了解到有关这个间谍网的背景和活动的具体情况。希区柯克这样做,首先自然是来自他对政治的回避,希区柯克从来就否认自己作品中的社会主题,他用了巴肯的叙述方式,却抛弃了他小说的政治色彩。当然,取消了政治主题不等于否认了作品的意义,巴肯曾经感慨“现在我算明白了,文明的保护层有多薄。一场意外事故和一辆伪装的救护车,一番诬告和一次假拘留,有成打的办法把人从这个快活而忙碌的世界上打发掉”。希区柯克对此是赞同的,在《39级台阶》等“无辜者逃亡惊险片”中,希区柯克对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和险恶处境作了很有深度的探讨。

“麦克古芬理论”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地安排作品的结构。希区柯克认为,在适当处理情节的情况下,如把影片的关键物缩小,这样做不会损害悬念的设置和展开。在《39级台阶》的剧本初稿中,希区柯克曾打算插进一个段落,让主人公跟踪来到苏格兰的一个峡谷,那里藏有间谍网的庞大的飞机库,随之产生出主人公企图炸掉这个飞机库等十分吸引人的情节,但临了他还是放弃了,因为那样一来会过于复杂,而观众关心的实际上只是那个在逃的哈奈。希区柯克把自己影片的核心明确地定在“追”和“逃”的位置上,他关注的是这对矛盾自身的机制(包括它们位置的转化)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人物的心理涵义。

在情节的设置上,同原著相比,影片也有着明显的导演个人的印记,这种印记甚至是有点情绪化的。影片增加了小说中所没有的一个苏格兰农妇拯救哈奈的戏,她放走哈奈并送给他一件外套,衣服口袋里还放着一本《圣经》。这一情节直接导致了下一场戏里哈奈的得救(子弹射在《圣经》上使他大难不死)。据说加这一情节的念头是来自希区柯克喜欢的一个古老的笑话,一个有点像《十日谈》或《坎特伯雷故事》中那种有点猥亵的风流故事。这完全是希区柯克个人的风格——喜欢讲讲下流故事甚至在影片里即兴式地把他感兴趣的东西安排进去。类似的情况还有他原先对影片结尾的另一种处理,本来已拍好的结尾是哈奈和帕梅拉从游艺场出来坐上出租马车,哈奈向帕梅拉宣布他们实际上已是夫妻,因为按苏格兰的法律,只要在众人面前宣布他们将结婚,就可以以夫妇相称了,而他们在逃亡中已被迫这样做了。希区柯克对这种古老的习俗——它和现今文明社会的正式法律相悖——津津乐道,只是最后为了使全片更精炼些,才不得不删去了这个结尾。

影片里的“记忆先生”麦莫里也是希区柯克独特感受的产物。希区柯克喜欢逛三流剧院和游艺场,麦莫里的角色即来自他熟悉的一个叫台兹的艺人,他能不加思索地回答人们关于日期的问题。但麦莫里却不单是个艺人,希区柯克也把他看作职业意识和责任感的化身,直到临终前他仍头脑清醒,有问必答,死得庄严又滑稽。日后希区柯克同特吕弗的谈话中又把麦莫里同《群鸟》中死去的女教师相提并论,流露出他认为麦莫里是一个有殉道者意义的角色。

有人曾称《39级台阶》是希区柯克前期作品中最像他后期作品的影片。这无疑是一种褒扬,几乎没有人怀疑希区柯克在美国时期尤其是50年代之后的影片有着他在英国时期作品所不具备的深度。但另一方面,希区柯克后期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必然是他前期作品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在《39级台阶》等作品中发现种种端倪和前兆,它们是希区柯克后期作品的基础和铺垫。

在《39级台阶》中,人们可以发现希区柯克已经形成了他的关于悬念的原则,即宁愿舍弃一个短暂的惊奇而要一个持久的悬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不像侦探片以 “藏而不露”开始,而是以“揭示真相”开始。《39级台阶》一开场就让主人公哈奈在游艺场遇到一个女特工,马上将全片事件的核心——保卫一项国防机密不被某个间谍组织窃往国外——向观众和盘托出,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哈奈的命运和他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上。这样便形成一个直至影片结束才解决的持久的悬念。观众也同人物共同参予了这个悬念的设置和完成,而不仅仅是个旁观者。

不过,我们还必须以一个更高的准则来衡量《39级台阶》的悬念处理。对希区柯克来说,悬念尽管如此重要,却并不是他作品的全部,甚至也不是作品的核心,而是第二位的,是一种方法或手段。这种对悬念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在《39级台阶》中似乎尚未达到。与希区柯克后期作品悬念展开中流露出的复杂的道德观念相比,《39级台阶》的善恶观念较为简单,其悬念的力量基本体现在维持情节的紧张性上。或者说,在希区柯克作品通常具有的双重线索中,《39级台阶》更多地投注于浪漫的一条 (包括追与逃及爱情等),另一条有关人物精神历程的线索则显得微弱,尤其是他后期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疗救性”的主题似乎还没出现过。可以说,《39级台阶》中悬念所提供的多是快感,而非他以后作品中的反思意味。

倒是在叙事风格方面,《39级台阶》堪称希区柯克日后作品的先声。这种风格体现在以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和场景紧凑地扎实地构成全片上。粗略地分析,《39级台阶》有10余个事件和场景。从游艺场开始,经过波特兰公寓的凶杀,火车上的受惊,农夫家的遭遇和得救,纳切拉奇村遇断指人及一系列的被抓又逃脱,最后回到伦敦在游艺场结束,每一个小的事件和场景都堪称一个短小的惊险佳构。但最值得称道的还不是这些事件场景本身,而是它们如何从一个向下一个快速转换的技巧。希区柯克本人也表示在《39级台阶》中他最得意的是事件之间“迅速而突然”的转换,这里的关键是速度,它使观众无暇细想,使他们始终全神贯注。当然,转换必须是迅速而又自然流畅的。比方说,哈奈在纳切拉奇村遭枪击实在是一个“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神来之笔,哈奈靠着一本《圣经》的抵挡大难不死,全是因为前面伏笔的作用,农妇赠《圣经》就是一个用得极妙的转换。哈奈遭捕后逃脱又是靠着有羊群阻塞汽车来转换的,惊险中不乏轻松幽默,气氛紧张而手法却简洁明快。希区柯克向人表示,实现这种转换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东西如果妨碍了这种转换,就应毫不犹豫地删去。反之,任何有利于事件场景连接转换的,就应毫不犹豫地采用。这里,希区柯克表达了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反对所谓的“真实性”,他关心的是“去掉了平淡无奇的片断后的生活事件”,以及为表现这些事件所必需的细节、悬念、气氛以及如何确定摄影机的位置等等。在《39级台阶》里,我们可以发现种种戏剧化或传奇式的构思,正是在《39级台阶》及其前后的影片中形成了这种被特吕弗称为“纯粹的激情”的风格。

与这种“奇境”式的观念相反相成的,是所谓的“克制的叙述”风格。这种被希区柯克称为非常“英国式”的风格似乎也是得之于巴肯的启发,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有意“不充分”、“不淋漓尽致”的手法,它用“轻淡的调子表现出富于戏剧性的情节”,“火爆”的情节却不用“火爆”的手法,相反,还时时透现出某种幽默闲适之趣。这在《39级台阶》中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不过,这种风格不独巴肯的小说才有,希区柯克从中汲取的是整个英国文学传统,狄更斯的小说就富于这种意味。在电影中也不独希区柯克,另外一些英国导演也多少体现了这种风格,当然,他们都没有能像希区柯克把这种紧张和轻松、浓烈和轻淡结合得那么完美。

尽管《39级台阶》为希区柯克赢得了空前的声誉,但影片终究还是成为希区柯克告别英国的“最后演出”之一。或许纽约影评人授予《39级台阶》最佳影片奖更给了希区柯克一种大洋彼岸有“知音”之感,促成了他赴美的决心。其实,希区柯克对自己的英国生涯并无否定之意,他称这段时期是“培养自己电影构思直觉能力”的时期。但可能出于对同时期英国纪录片运动的格格不入,更可能是不满于英国人国民性中对电影的偏见(这也导致了对他的影片不甚公正的评价),才使他去了好莱坞。这对英国电影来说自然是莫大的损失,但对世界电影史和全球的观众来说,那却是一个庆幸,毕竟,对希区柯克说来,好莱坞是一个更适合他施展才能的地方。这样,《39级台阶》在电影史上留下的不仅是“30年代英国最优秀的故事片”或“希区柯克英国时期的代表作”这样的美誉,在后人看来,它那浓郁的英国气派和英国风格,也恰如苏格兰风笛吹奏的怀旧的调子,咏叹着一个艺术家去国离乡的衷情。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