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选一)》原文与赏析
释义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选一)》原文与赏析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选一)》原文与赏析

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高适的诗歌,大多为纪实之作。此诗从题目可知,乃作于高适从河南北部的淇河南游,渡过黄河途中,时为开元末年。

开、天之际,正是史称的“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声威远播四海之外。一般人都沉浸在这表面的欣欣向荣的气氛中,但从此诗可见,高适却能透过这表面的繁荣,深刻揭示出在“盛世”掩盖下的尖锐矛盾,农民所受的苦难生活,同样,也使我们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

开始二句: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交待了自己由北到南的游历路线。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它为下文的描写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暗示出他所写之事不是某一具体地点,而是从北到南,满目所见皆是如此。这样,自然引出三、四句: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因为他一路所见良多,心潮难平,故才有“试共野人言”之举。从诗歌的结构看,按理应依次叙述他和农民谈话的内容,但作者却独具匠心,以深挚、沉痛的语言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慨: “深觉农夫苦!”这不但使诗的结构显得异峰突起,具有先声夺人之妙。而且在整个开元诗坛上,也具有振聋发瞆的作用,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这不是危言耸听,从第五至第十句就对这一结论予以具体补充。

“去秋虽薄熟”二句,说明去年收成本来就不好,而今年由春到夏,一直天旱未雨。两句中各用“虽” “犹”二虚词前后关联,于一退一进之中显示出天灾不断的严重性。面对灾害的肆虐,“农夫”们除了努力“耕耘”,终日“勤劳”,还要遭受官府的盘剥。“舄卤”,即今所谓盐碱地,土质极差,收成本来就很少,又加上连年干旱,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统治阶级收租是一粒也不能少的,“兼舄卤”三字,沉实有力,感情凝重,深刻揭示出“农夫”所遭受的惨重剥削。如果说“去秋虽薄熟”二句是写天灾,那么这两句就侧重在写人祸。而且,是以对比手法写出:一方面是“农夫”在天灾面前“耕耘日勤劳”,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租税兼舄卤”。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犀利的文笔。

在这双重的打击下,其结果自然是灾难性的。“园蔬空寥落”一句,不仅说明收获少,也勾画出一幅人们因饥荒厚敛而逃亡,田土荒芜的残破景象。而“产业不足数”,则反映了唐初推出的均田制,由于地主阶级的盘剥兼并,“农夫”的授田数已大为减少的严峻现实。

这样通过天灾、人祸,及产生的恶果的逐层揭露,就使前面“深觉农夫苦”的强烈感慨既理直气壮,又表现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高度同情。这就自然引出“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二句收束全文。

“献芹”, 典出《列子·杨朱》。野人献芹(一种苦菜)虽不辩美恶,但称献之意出于至诚,后遂以“献芹”为以物赠人之谦词。高适称引此典,意在说明自己有济世救民的良策,欲献之君主。但“无因见明主”一句,笔峰突转,以委婉而深沉的笔调揭示出自己报国无门的不幸遭遇,统治阶级压抑人才的昏聩行为。在激愤的对比中显示出诗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与前面“深觉农夫苦”相呼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和他同时的其他诗人相比,高适的头脑显得格外清醒,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形象展示出盛唐社会腐败的另一面,确属难能可贵。所以说“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三章)

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和无间,尽谢斧凿,语言自然朴素,去尽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目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别林斯基曾说: “在由巨大的社会疾苦所引起的深刻忧伤的重负下,……以‘众人共同的悲哀’ 为主题的哀歌作品却有更多的意义”(《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32页)。高适此诗之所以能动人心魄,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