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生涯常相伴 闲情逸致见精神
——毛泽东与刘少奇谈诗
刘少奇:1898—1969年,曾用名胡服等。湖南宁乡人。1920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冬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上坚定地支持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十年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1.刘少奇问诗毛泽东答疑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征询刘少奇、周恩来对《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意见。交谈中,刘少奇向毛泽东请教如何作诗,毛泽东笑一笑说:“你的文化底蕴比我深么!要谈诗,还得容我想一想哩。”刘少奇说:“实事求是么,对于诗,我确实不如主席。”又说:“我看了几首唐诗,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人考证说‘儿童’是他的子女,不知主席怎么看。”
毛泽东说:“瞎考!那样的话,‘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又该如何考啊?”
周恩来在一旁笑了,说:“借喻、比喻、拟人、夸张,是诗里常用的手法。”
毛泽东说:“恩来说得是么!神奇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严谨的对仗,是唐诗的特点,也是诗的意境之所在……”
回到菊香书屋,毛泽东对李银桥说:“你去书房给我拿了《全唐诗话》来。”
2.《全唐诗话》偶翻阅 贺知章事细考证
毛泽东回到菊香书屋仔细翻阅了《全唐诗话》,认真研究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然后给刘少奇回了一封长信:
少奇同志: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任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
近年文学选本注家,又说“儿童”是贺知章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
毛泽东给刘少奇的信手迹
毛泽东全面、具体、认真地考证了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疑问,并且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毛泽东对学术问题一贯严谨的负责态度。而在最后却又说“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反映了毛泽东虚怀若谷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