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陇头歌·北朝乐府民歌》原文|赏析
释义

《陇头歌·北朝乐府民歌》原文|赏析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即陇山,亦名陇坂、陇坻,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处地势极高,《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清水四注下。”(《后汉书》注引)此地又迫近西北边塞,为出征士卒经行之地,《乐府诗集》中凡以“陇头”、“陇上”、“陇西”为题者,皆写征战、征夫的情事。这三首诗《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其三亦见载于《三秦记》,谓为“俗歌”。《三秦记》成书于魏晋前,这三首诗又都是四言,当是汉代度陇赴边的征卒吟唱的歌谣。

一、三两首皆由“陇头流水”起兴。许多描写羁旅行役的诗歌多写到流水,流水实在是奔走道途的行人常随的伴侣。而陇头流水的形态又很特殊,更能引起行人的注意,引发他们的联想了。这陇头水形态特殊在“流离”,即《三秦记》所说的“四注下”——四面淋漓而下。它本是由泉水溢出的,没有固定的沟壑,没有一定的归向,这在别处也许是十分少见的。行人见此始而惊,继而思,不禁悲从中来了:“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流水的无定所,不像我在旷野中飘荡无依吗?流水从山上流到山下、不由自主,不也像我等征人被人驱遣、身不由己吗?见流水“流离”之状,迅即而及自身,这见出征人特有的敏感,也见出其心情特别的沉痛。《诗经》有《鸨羽》篇,写道:“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余冠英先生译道:“野雁沙沙响一阵,栎树丛里息不稳。王差不得息,庄稼种不成!……老天呀老天!哪天小民得安身?”即景起兴,口吻心情与本篇差不多,怪不得陈祚明说,“‘念吾’二句,情真似《国风》”(《古诗选》)了。

第二首写暮宿的苦况。头两句是:“朝发欣城,暮宿陇头。”这样的句式在民歌民谣中常用以记行程、状苦辛。《木兰诗》即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之句,既表现“万里赴戎机”的快速,又见出两地差异之大,带出下面的抒情。这两句当亦如此。“欣城”其地未详,当是离陇头甚远的内地城邑,“朝发”、“暮宿”也一定是夸张征发之快,所谓“被驱不异犬与鸡”也。下面即写暮宿所感受到的陇东、陇西气候的迥异:“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气太寒冷了,冻得舌头都卷缩到喉咙里去了。这真是“奇语”(沈德潜《古诗源》),从来写严寒都未曾见有如此措语者。许多以陇地为题的乐府诗都写到此地的酷寒,车《陇头水》道“雪冻弓弦断”,也算善于形容了,但还只写到眼中所见,未及切肤之痛;而“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则是写征人自体感觉,见出这从未经受过的寒气给他特殊的刺激,引起他特别的惊惧。即此一端,暮宿的况味就可想而知了。这一首纯用赋笔,插入连章之中,见出行文的变化,也加强了前后二首抒情的效果。

第三首是写征人暮宿陇头听流水而思乡的情形。人们在夜间对声响是特别敏感的,离乡背井的征人常因某些音响的特殊刺激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怀土之情,《木兰诗》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唐边塞诗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种情形。“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幽咽”是一种特殊音响。因陇水是淋漓四下,它的流淌自然不那么畅快,它的响声自然就是低沉、幽咽的了。当征人暮宿陇头,听着这呜呜的声音,心情自然是抑郁的,甚至感到这水流就像哭泣似的,这怎能不叫他们凄然落泪、想念远别的家乡呢?“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就是必然的反应了。南朝不少歌咏陇头水的乐府诗都写到这种情况,如江总诗云:“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这“幽咽”就既是水声,又是人哭了。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诗人就径将陇头水称为“呜咽水”、“肠断声”(如杜甫《前出塞》、皎然《陇头水》)了。一、三两首触景生情,显出特殊刺激下特殊情感反应,真情实景,最足动人。

征伐、徭役随着阶级社会而产生、而滋蔓,因此反映人民服役的苦难、悲怆的歌谣也很早就出现了。“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行)?经营四方。”(《诗经》)这沉痛的歌吟在《诗经》、汉乐府中时时可以读到。这篇《陇头歌》就是这类诗篇中较著名的篇章。由于出处的不同,语句不太一样,而由它派生的乐府诗,为数更是不少,这都说明其流传的广泛、影响的巨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