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野田黄雀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释义

《野田黄雀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野田黄雀行

曹植

【原文】

高树多悲风[1],海水扬其波。

利剑[2]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3]。

罗家[4]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5]罗网,黄雀得飞飞[6]。

飞飞摩[7]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

[1]悲风:凄厉的寒风。

[2]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3]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4]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5]捎(Shāo):挥击;削破。

[6]飞飞:自由飞行貌。

[7]摩:接近,迫近。

【赏析】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野田黄雀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它深刻地反映了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前四句以比兴开端,影射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抒写自己无力援救友人的悲慨。“高树多悲风”,隐喻在高位者制造血雨腥风;“海水扬其波”,隐喻天下骚动不安。意象苍茫悲壮,渲染出了浓郁的悲剧气氛,读之撼人心魄,有力地振起了全篇。“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二句,紧承前两句险恶形势的描写,直抒不能援救蒙难友人的悲慨。“利剑”象征权势。手中无利剑,怎能挑破残暴者的罗网,救出蒙难的友人?比喻生动贴切,与后面少年“拔剑捎罗网”呼应衬托,显得十分熨贴自然。这两句语言警策,悲慨中充溢着劲挺之气。

“不见篱间雀”以下,采用寓言寄托讽喻。“黄雀”比拟无辜的受害者,“鹞鹰”比拟凶暴的迫害者,“少年”比拟仗义的援救者。形象富于象征意义,寓意很显豁。它巧妙地影射了曹丕集团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婉曲地表达了曹植和他的朋友期望得到援救的急切心情。同时“少年”救雀的行动又是对自己无力援救友人的反衬,借此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悲慨。尤其是末尾“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二句,写黄雀重知遇之恩,正反衬出诗人自己受恩不报,不能为友人济难的惭愧心理。妙在含而不露。

此诗采用寓言寄托情志,幻想手握利剑挑破罗网,救出自己的友人,英武之气和壮烈情怀跃然纸上,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5 3: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