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山先生集》的主要内容,《遗山先生集》导读
《遗山先生集》是金元好问的诗文集,又称《遗山先生文集》、《遗山集》。其版本有: 明弘治十一年(1498)李翰刻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华氏刻本;清道光间张氏阳泉山庄刻本,附新乐府4卷、《续夷坚志》4卷、《年谱》4卷,附录、补载、卷首各1卷;另有《四库全书》本和《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乌程蒋氏密韵楼明弘治刊本)。
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8岁能作诗,有神童之目。年14,从陵川郝天挺(字晋卿)学,6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遂名震京师,谓之 “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登进士第。他在金历任南阳、内乡等地县令,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好问于蒙古太宗十年(1251),回到自己的故乡秀容读书山下,从此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衰年那与世相关”的态度,摆脱政治,以著作自娱,以史笔自任。他认为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矢志完成金史的著述。人或沮之,他说:“不可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闻,以寸纸细字记之,至百余万言。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汴京之亡,故老都尽。元好问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天下几30年。元世祖闻其名,欲令入翰林院供职,未用而卒,年68,世称遗山先生。
元好问的主要贡献不是金代史料的搜集,而是他自己的创作。《遗山先生集》,凡40卷,诗14卷,文26卷,另有附录1卷,为明储巏所辑。总计古赋4篇,诗1255首,文185篇。中统三年(1262),其友人李冶在《遗山先生文集序》中说:“其遗文数百千篇藏于家,虽有副墨,而洛诵者率不过得什一二,其所谓大全者莫见焉。是以天下之大夫士歉焉,若怀素负而未之偿也。东平严侯弟忠杰……独能求其全编将锓之梓。”足见元好问的诗文,在当时即颇为文人学士所爱重。元好问“周流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几三十年,其迹益穷,其文益富,其声名益大以肆”。
元好问是杰出的诗人。其时,金诗正酝酿着变革,但一般作者在艺术上缺乏卓见,创作上模仿气息也很浓厚,因而仍无力摆脱旧的影响。元好问进入诗坛,才使情况大大改变。他的创作纲领见于《论诗绝句》。诗作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元好问屹立在文学史上的两块基石,一是“丧乱诗”,一是山水诗。“丧乱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清代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真挚凄切的感情而言,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即使像歌唱北宋沦亡最悲切的宋代南渡作家如陈与义也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丧乱诗”反映了社会急剧变化,斥责了蒙古统治者的暴行。如《岐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等,或重在写实,或重在抒怀,都是字字句句渗透了血泪的佳作。元好问不像前代的杜甫和陈与义对国家复兴还抱有希望。他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元好问的诗题材广泛,在咏怀、反映民生疾苦、“丧乱诗”之外,山水诗也有卓越的成就。其短篇山水诗,意象透莹,物象毕肖映彩,描绘如画。其长篇山水诗,更涵括了王维山水诗的特色和成就,注重神韵和理想美。如《游黄华山》、《游龙山》、《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这许多诗篇,不仅描绘出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而且表现了作者胸襟的恢宏与想象的高奇;而意味醇厚,耐人咀嚼,又显现出“老更成”的特色。元好问以佛、道作缘所创作的山水诗,带有虚幻迷离色彩而又极富艺术魅力,是光辉不泯的艺术珍品。
元好问又是有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包括记、序、引、颂、赞、宏词、书、疏、祭文、上梁文、杂体、青词、题跋、碑、铭、表、志、碣等。师承韩欧,无论写人、记事、状物都很重视形象的鲜明和完整,具有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风格。如《送秦中诸人引》,是一篇以“赠序”的形式,抒怀咏志的佳作。清代李祖陶评曰:“情深,意远,气岸。妙极老苍。”《市隐斋记》则是一篇别致的斋室记文,结构别具一格,艺术上婉而多讽,足以 “起发人意”。
从金元到清末,对元好问诗文的评价,一直是很高的。郝经说他的诗“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歌谣跌宕,挟幽并之气。” (《遗山先生墓铭》)《金史·文艺传》说他“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徐世隆说他“诗祖李杜,律切情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清雄顿挫,闲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遗山先生集序》)。赵翼说他的诗“专以精思锐革清炼而出,故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盖生云朔,其天禀本多英健豪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苏、陆古体诗,行墨间,尚多排偶。……遗山则专以单引,绝无偶句,构思窈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亦不及也。七言律则更沉挚怨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见《瓯北诗话》)。就以上所引来看,元好问在历代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远非著名一时一世的作家所可比。
参考文献
- 1. 《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2. 清李祖陶: 《金元明八大家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