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释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战国策·赵策二》。题目是后人所加。宋鲍彪说:“拓地开边,非有国之所先也。不得已而有攘却之事,严兵而已。兵严而士用命,虽不胡服,其无成功?如其不然,虽易服变古,何救于败哉?《孟子》曰:‘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也。’武灵之志,欲得中山、胡地而已,遂举国而夷,甚矣其不权于轻重大小之差也!且其所称反古之说,皆钩金一舆羽之类,古所谓以辩言乱旧政者也,何足取哉?而史无讥,胡备论之。”(上海古籍社《战国策》汇注引)今人翦伯赞《内蒙访古》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分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卷三,指出赵武灵王变法改制之动机有三:“当其时赵国之东北方为中山国,北为代国,均为白狄之国。而赵国之腹地上党及吕梁山一带尚为赤狄之族所蟠据,常为腹心之患……中山国仍雄据东北为赵侧背之患,故武灵王决定肃清边境之狄以扩张国土。欲北伐戎狄而弛驱于荒寒之郊,自必须变更服制,学习骑射,始能以适应,此为赵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一”;“武灵王初即位,年事尚幼,一切由大臣肥义主持,但武灵王自幼即熟闻秦变法致强之事。武灵王八年,赵与楚韩魏燕再合纵,五国联军伐秦,战于函谷关,联军惨败。次年赵与韩魏再攻秦,复为秦所败,赵兵被杀八万人,割西部、中阳两地以和。此后赵屡败于秦。于是武灵王翻然领悟于秦之强盛,与合纵联军之不可恃,只有自图强盛,始能长保此基业。此为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二”;“秦据有关中地区河山之险,诸侯欲由东方进攻,扼于地形实无可能。只有西出榆中以拊咸阳之背,为攻秦惟一道路。但此地目下为戎狄所据,势非先取得此地,然后再为策划攻秦之事。欲西取榆中,势必北并中山、云中、九原,将戎狄驱逐于大漠之北,始可免后顾之忧。因之必须变法易服,学骑射,方能与胡骑驰逐于荒寒之野。此为武灵王变法改制动机之三。”并在“申论”中论述道:“武灵王具雄图之大志,豪迈之气质,识见高远,毅力宏伟,诚为战国时代杰出之君主。观其抗秦之规画,先变法易服,教民骑射,以之驱逐戎狄;扩地西至榆中,以造成战略上对秦都咸阳成包围之势;且躬自冒险进入秦地,观其山川地形,交通阨塞,以为日后行军用兵之资;最后感到赵国军力不足,乃会楼烦王而致其兵,此种深谋远虑之弘大计划,武灵王怀之十余年,似未常一吐露于其大臣亲信之前,武灵王诚可谓思虑缜密,智勇兼备者矣!乃以处内不周,造成内变,反为智识浅短之徒之如公子李兑之所困,致功败垂成,良可惜也。然自武灵王教民胡服骑射以后,赵兵益强,以后卒为秦兵之劲敌。迨至秦赵长平之战赵卒被歼后,秦始能席卷天下。则武灵王教民之余绪,犹有砥柱中原之功也。”此文记述赵武灵王为了抗御游牧部族侵扰和提高对抗强秦进攻的力量,于公元前三0七年对赵国的军事实行改革,命令部队采用胡人服饰,弃宽袍大袖而改穿短装,训练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这一史实。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之后,便立即遭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对,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提出了“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等进步历史观点,突出表现了他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发愤图强的精神面貌,全文通过君臣辩论,着意刻画了赵武灵王这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的形象。他成竹在胸,严正不苟,坚持贯彻胡服骑射的决策;同时,又从容大度,不骄不躁,善于通过事实耐心说服反对变革的保守势力,从而达到了排除干扰、争得支持的目的,保证了变革的顺利实施。语言方面,大量采用对偶句式,锋利流畅,琅琅可诵,气势逼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雄辩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