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蒲松龄·采莲曲(二首)》爱情诗词赏析
释义

《蒲松龄·采莲曲(二首)》爱情诗词赏析

《蒲松龄·采莲曲(二首)》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返棹孤舟漾碧波,少年逼趁半塘中。

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采莲曲》为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五十引《古今乐录》说,梁天监十一年(512)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其三曰《采莲曲》。《乐府诗集》所载数首,都是梁武帝父子所作。历代诗人多借此题描写水乡男女青年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这两首诗分别写两位青年男女在采莲时印象极深的一件事。

采莲,多为女子之事,但又不限于女子。梁元帝《采莲赋》云:“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水经·滱水注》:“匪(非)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于娈童艸女,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可见青少年男子也有采莲的。第一首诗描写道:湖塘碧波荡漾,小伙子驾孤舟采莲归来。“棹(zhao照)”,船桨;“返棹”,驾舟而回,莲叶亭亭如盖,水路不熟,极易迷航。小伙子可能不大做采莲之事,采莲之后,或许天色稍晚,有点急不择路,匆匆打桨而返,当小舟荡至塘中,不觉踟蹰犹豫起来,打哪儿走,一时并无把握。“逼趁”,逼就,接近之义。四面同样是高过人头的田田荷叶,荷叶下同样是碧波绿水,荷高挡住视线,故望不到岸,也见不着一个人影。他着急了,一筹莫展。管他呢,不妨闯一闯,小伙子毕竟有男子汉的气概。当他举棹欲发之时,耳边传来了一个很熟悉,而平时对她却不怎么留意的少女的声音,哦,不是邻居那姑娘在唤我的名字吗?顺着她的声音,他终于荡出荷叶的迷宫。真险! 要不是她,“渐入深荷路欲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钻出来呢! 首句“孤舟”二字,分明写他独自一人驾舟,至于“邻女”是否也去采莲,他倒没有留意。然而邻家姑娘却注意到他了——怎么今天他也去采莲? 当然,他们各自采各自的莲,也许连话也没搭上一句。后来,她发现小伙子不见了——姑娘的心总是细的。她着急了,在荷塘中迷路可不得了! 她再也顾不得姑娘的羞涩和害臊,赶紧拉大嗓门直唤起他的名字。劳动是爱情的一种媒介,在采莲的湖塘上两情终于初通。“若非”二字,写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感激及诚挚之情。当他们迎着夕阳,联棹而归,小伙子或许懊悔起往日的粗心来了。

第二首诗的主人公是女子。莲塘上,舟船在芰荷中穿行,意中人的船只,有时离得挺远,只能勉强看到他的影子;有时干脆没入荷叶的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两船相逼,可难得呢! 虽然有荷叶相隔,影影绰绰,但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他。“隔菱茭”是眼前之景,但也暗示姑娘娇羞之态。“一笑低头眼暗抛”一句,写出在一刹那之间姑娘连续的三个动作。“一笑”,会心一笑,既是问候,又传其情。“低头”,写其含羞,反而不好意思了。“眼暗抛”,在低头的一瞬,又暗中抛给他含情脉脉的一眼。既怕别人发觉,又担心意中人尚不晓其意,故曰“暗抛”。这一句把那姑娘含情而又娇羞,既爱且怕的神态刻画得极活。唐·皇甫松《采莲子》:“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位采莲女胆子显然大多了,而此诗写得较含蓄。诗中的主人公或许是位情窦初开的姑娘,虽然船已接近那个人,却还胆怯着呢。只不过那么一笑、一眼,就够她心惊胆颤好半晌:“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荷叶深处,两船相遇,没有片言只语的交往,谁信? 白居易《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着眼于相逢时的情态描写;此诗则侧重于见面后的心理展示——相见时留下的印象是那么深,但人言可畏呵! 真是既喜又惊,难于言状。

这两首诗除了具有民歌活泼风趣的特色外,尤擅长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揭示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微妙的内心世界。大多读者只知道蒲松龄爱情小说的扣人心弦,大概没想到他的情诗也如此生动感人吧!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