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声名之显晦,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词中如飞卿、端己、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近人以多为贵,卷帙裒然,佳者不获一二阕。吾难以之覆酒甕,覆酱瓿,犹恐污吾酒酱也,吾愿肆志于古者,将平昔应酬无聊之作,一概删弃,不可存丝毫姑息之意。而后真面目可见,而后可以传之久远,不为有识者所讥。然则蒿庵四十阕,较古人为已多,正不病其少也。”陈氏认为评价词之优劣高低,不在于作品数量的多寡,而在于质量的精粗。质量精而数量少并不影响作家的地位和作品价值;而质量差、数量多也不能以此提高作家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陈氏继而列举历代词人词作为例证明这个道理,同时还指出近人以多为贵的陋习是不足取的,并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最后陈氏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审清、辨别自己作品的优劣,去粗取精,去劣存优,将“应酬无聊之作,一概删弃”,保存“真面目”,从而确定词人的地位和词作价值。陈氏的这段论述对于我们如何辨析,鉴赏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