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纽约时报》的感人报道:厌恶损失的捐赠效应
释义

《纽约时报》的感人报道:厌恶损失的捐赠效应

《纽约时报》的感人报道:

厌恶损失的捐赠效应

《纽约时报》上曾经报道了一则感人的新闻:

有个叫伊丽莎白的女性和她的丈夫打算领养一个中国小孩。但是,他们都知道,领养到的孩子可能没有普通小孩那样健康,所以,他们希望自己领养的孩子只有一些诸如营养不良之类的小毛病,而不要有一些奇怪的健康问题。他们在领养表格中注明了孩子必需的健康状态,因为他们不想领养一个有严重疾病的孩子。

最后,他们领养到一个十分可爱的中国女孩,他们十分疼爱这个孩子。后来,当他们发现小姑娘的脊椎底部曾被切除过一个肿瘤,并被医生确认这个孩子将一生受到疾病的威胁时,夫妻两人做了一个与填领养表时完全不同的决定,他们无论如何都要领养这个孩子,不论她以后出现怎样的健康问题。

当我们被要求请客然后被大宰特宰时,当我们纠结于是否应该离职跳槽时,当我们在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里必须择其一而食用时,当我们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机掉到厕所里时,我们会不会感到一阵难受,继而为自己损失掉的金钱、现有工作、另一食物、储存信息而纠结痛苦?我们能解释这种看似寻常,细想之下却难以摸着头脑的事情吗?换句话说,当我们失去或者放弃某一样自己的(或者自认为已经是自己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一阵难受和不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效应——捐赠效应。捐赠效应就是人们对于“损失”本身有着非理性的厌恶,因为这种厌恶,我们可能会推翻自己起初坚持的想法和观点。就像案例中的夫妻,他们已经“拥有”了这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失去”这个孩子有种本能的抗拒。说得明白一些,如果超市里的一个杯子被打破了,我们不会有什么强烈的反应,但还是这个杯子,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哪怕我们只是把它放在书架或者橱柜里长灰尘,一旦它被人摔碎了,我们的内心还是会或多或少存在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就是我们对于损失的厌恶和伤感。

我们不得不先肯定上面案例中让人动容的情感和道德成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再思考一下,如果这对夫妇是在领养前就被告知他们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决定领养这个孩子的决心还会这样毅然决然吗?既然在填表时就申明了不想要有严重疾病的孩子,就说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还是很理性的,但是为什么之后的决定会改变了呢?这一切的疑问,都来源于捐赠效应——人类对损失的厌恶。

所以,我们会因为得到而兴致盎然,会因为失去而垂头丧气,我们的情绪波动似乎很容易被得失所影响。其实,对我们来说,拥有或者失去,这种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虽然都是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需求,但是得可以是荣耀,失也可以是尺度。我们大可以看淡得失,不在其中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充实自己的人生。我们不用去担心那些生命中的转瞬即逝,学着用一颗平常心去丰富自己的生命。同时,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将光与热发挥到极致,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也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面对得失,我们要将其视做生命中的一个瞬间,因为永恒的生命是奔流不息的,而无论是人生的获取还是损失,也都将归于过去。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