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约翰·克里斯朵夫》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释义

《约翰·克里斯朵夫》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约翰·克里斯朵夫》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罗曼·罗兰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04年—1912年。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是当代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1890年开始酝酿、构思,到1912年完成最后一卷,创作这部小说共花费了20多年时间。根据作家在《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中的记述,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替他报“充满虚荣心的市场的仇”,是为了一吐胸中块垒,完成他由于放弃“人民戏剧”计划而未完成的醒世的愿望。小说问世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很快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风靡全球,并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946年,《约翰·克里斯朵夫》在我国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曾出现读者在印刷厂门前等待的奇观。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御用乐师,但此时家庭已经败落。老祖父很喜欢小克里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克里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早熟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断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遣兴》献给了公爵。小克里斯朵夫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孙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里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弥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在遭到弥娜母亲的一番奚落后愤然离开。此时,父亲也去世了。克里斯朵夫的童年也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克里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更见消沉,整天和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馆里泡。在这个时候,自小就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有一次,克里斯朵夫去听音乐会,他忽然感觉到观众都是百无聊赖,而演奏也是毫无生气。他回到家里,把他所景仰的几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拿出来看,竟发现其中同样充满了虚伪和造作。桀骜不驯的克里斯朵夫随即发表了对大师们的反面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宠爱,把他所在的乐队和观众也全部得罪了。一个星期日,他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时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难。



在巴黎,克里斯朵夫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后,他终于在一个汽车制造商家里找到了一个教钢琴的工作。制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齐亚对他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克里斯朵夫继续着他的音乐创作,他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一幕音乐剧。然而,他拒绝一个声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员演出自己的音乐剧,又给自己惹了麻烦,演出被人捣乱搞得一团糟糕,他气愤得中途退场。由于这次不成功的音乐会,他教课的几份差事也丢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爱他的葛拉齐亚因无法帮助他而伤心地离开巴黎回到了故乡。

在一个音乐会上,克里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不久,克里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但不谙世故的克里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入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又一次脱身。然而,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出于自卫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里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克里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

岁月流逝,克里斯朵夫老了,葛拉齐亚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当克里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敌人也和解了,并反过来讥讽像他当年那样反抗社会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卷4《反抗》第1部《松动的沙土》。心理描写细腻传神。

他终于懒洋洋地撒下网去;俯在到处起泡的水上,他瞧着网完全沉下。呆了一忽儿,他从容不迫地把网拉起来,觉得越拉越重了;正要从水中提出的时候,他停下来喘一口气。他知道有了收获,可不知道是什么收获;他有心延宕,想多咂摸一下等待的乐趣。

终于他下了决心:五光十色的鱼出现到水外来了;它们扭来扭去像一窠乱蛇。他好不诧异的瞧着,拿手指去拨动,想挑出最好看的放在手里鉴赏一会;但才把它们提到水外,变化无穷的色彩就黯淡了,它们本身也在他手中化掉了。他重新把它们扔进水里,重新下网。他对于心中蠢动的梦境,极想一个一个地瞧过来,可一个都不愿意留下;他觉得它们在明净的湖中自由漂浮的时候更美……

他唤起各式各样的梦境,一个比一个荒唐。他的思想已经积聚了多少时候没有用过,心中装满的宝藏膨胀得要爆起来了。可是一切都乱七八糟:他的思想好比一个杂货栈,或是犹太人的古董店;稀有的宝物,珍奇的布帛,废铜旧铁,破烂衣服,统统堆在一间屋里。他分辨不出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只觉得全都有趣。其中有的是互相击触的和弦,像钟一般奏鸣的色彩,像蜜蜂般嗡嗡响着的和声,像多情的嘴唇般笑盈盈的调子。有的是幻想的风景,面貌,各种热情,各种心灵,各种性格,文学的或玄学的思想。有的是庞大的无法实现的计划:什么四部剧,十部剧,想把什么都描写为音乐,包括各式各样的天地。还有的(而且是最多的)是暧昧的,闪电似的感觉,都是突然之间无缘无故激发起来的,说话的声音,路上的一个行人,滴答的雨声,内心的节奏,都可成为引子。——许多这一类的计划只有一个题目;大多数只有一二行,可是已经够了。他像小孩子一样,把幻想中创造的当做已经真的创造了。

(选自《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悲伤使人格外锐敏。

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了崇高的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

在人生初期就丧失了一个心爱的人固然悲痛,但还不及以后生机衰退的时候那么残酷。

一个美貌的少女是把爱情当作一种残忍的游戏的。

痛苦能够使一个人变得不公平:他过去喜欢的那些人都不存在了。

阅读指导

《约翰·克里斯朵夫》通过写一个作曲家一生的故事,再次触及到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即一个有才华的人和一个并不适合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激情、反抗、愤怒到他的灰心、顺从、宁静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然而却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

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克里斯朵夫,对现实的不公平有极大不满。他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音乐才华,但其用武之地不过是像他的祖父和父亲那样做一个御用乐师。他与人真心相爱,却因门第之差而不得不放弃。外部的庸俗世界让他憎恨,他处身于其内的音乐界也让他失望。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更使他意志消沉。奥里维的出现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亮色,他重又焕发了创作的生机。然而,奥里维竟也意外地离他而去,他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在远离喧嚣的大自然里,他不期邂逅了曾经深爱他的女人,两人本可以幸福地享受这晚到的恩赐,但没想到又有人从中作梗而难成好事。在有了这么多的经历之后,克里斯朵夫渐渐由愤懑、绝望走向平和、宁静,其心态我们似乎可以完全理解。



克里斯朵夫也并非只是一个局限于个人生活的意识狭隘的人。他看到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存在,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革途径却显得很不实际。他宣扬博爱思想,认为艺术是最崇高的东西,最能体现人类的爱,是促进民族和谐的最有力的手段。他同情人民和工人运动,但他又不屑与大众为伍,始终坚持个人反抗,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处于很孤立的处境。他一方面主张艺术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悲观失望时却逃避现实,企图在艺术中寻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在不适合于其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突围失败的人。他的失败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自有其必然的原因。然而,就像司汤达的于连一样,这样的一个形象已经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这部小说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罗曼·罗兰把心理描写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充分表现了克里斯朵夫的内心矛盾。他强调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感受而不强调行动,并以大自然的美来对照现实的黑暗。通过这些手法,他有力地烘托出了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小说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描写同作者的哲理思想相联系,抒情因素和哲理、政论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交响乐般的皇皇巨著。

阅读建议

心理描写和自然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是这部长篇巨著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在阅读过程中要反复揣摩。此外,这部小说被称为“音乐小说”,如果读者喜爱音乐并具备有关知识,能更好地领略小说的魅力。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