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文薮》的主要内容,《皮子文薮》导读
《皮子文薮》是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的一部诗文集。系作者自编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因文章“繁如薮泽”,故名《文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薮》 10卷,今存10卷。现通行本有清光绪八年(1882)于氏影宋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合肥李松春仿宋刊本、《四部丛刊》缩印袁氏明刊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萧涤非校本,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宋明版本,后来居上。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萧涤非、郑庆笃的重校标点本,在前本基础上,再以日本京和二年(1802)刊本等重校,择善而从,每篇之后附有校语,为目前最臻完善的定本。书后并附有从《全唐诗》、《全唐文》辑录的 《文薮》以外的皮氏诗文300多篇,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皮日休(约834—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闲气布衣、醉吟先生。咸通八年(867)进士。曾任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结识,时相唱和,诗作合编为《松陵集》。后历官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攻陷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获。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曾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此后,或说他触忌为黄巢所杀;或说于黄巢兵败后为唐军所杀;还有说他避祸至浙江归依钱镠的;也有说他终老宿州的,待考。
本书10卷,第1至第9卷为文,第10卷为诗,凡200篇。其中就政治、思想、文学等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声称“圣人之化,出于三皇,成于五帝,定于周孔。其质也,道德仁义;其文也,诗书礼乐。此万代王者未有易是而能理者也” (《原化》),甚至主张“去庄列之书,以《孟子》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其科选,视明经”(《请 〈孟子〉为学科书》)。他更多地接受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提出“后之王天下者,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原谤》)。他深刻揭露了当时吏制败坏的现实,“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鹿门隐书》)。此外,对民间疾苦也多有反映。由于其强烈的批判色彩,本书引起了后世的重视。
皮日休的文学观注重文学的现实内容和社会功能,提出文章要“上剥远非,下补近失”(《文薮序》);论诗也特别强调美刺,反对侈丽浮艳的文风,所作的“正乐府诗”,实际上继承了白居易的新乐府传统。
皮日休的文章有如下特点:1.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感情强烈、说理透彻,时有独特见解。2. 短小精悍,主题集中,阐发深透,如《十原》、《六箴》等。3.善用比喻象征,把抽象枯燥的说理,表达得非常形象具体,耐人寻味。4. 善于古今对比,借题发挥,抒发感慨。如《悼贾》、《反招魂》等,即吊古伤今,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皮日休的散文,尤其是政论小品文,是作品的精华所在。他的文章如《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春秋决绝》、《鹿门隐书》等都是有为而作。鲁迅曾称他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
皮日休的诗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是晚唐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如《正乐府》10首中的《橡媪叹》、《农夫谣》、《贪官怨》、《卒妻怨》、《哀陇民》及《三羞诗》等,写人民种种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皮子文薮》只是侧重于版本和校勘的研究。解放后,从社会政治角度对皮日休的诗文作了一些探索。同时,对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价值也作了一些研究。
参考文献
- 1. 《皮子文薮》(萧涤非、郑庆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2.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第二卷) 《皮日休》(郑庆笃)。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