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两宋词·杜旟·石头城》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释义

《两宋词·杜旟·石头城》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杜旟》杜 旟

杜 旟

石头城

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一自髯孙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玉树声消,金莲影散,多少伤心事。千年辽鹤,并疑城郭非是。

当日万驷云屯,潮生潮落处,石头孤峙。人笑褚渊今齿冷,只有袁公不死。斜日荒烟,神州何在,欲堕新亭泪。元龙老矣(11),世间何限馀子。

注释 ①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②王气: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③髯孙:三国吴主孙权有紫髯,后人因用“髯孙”称孙权。策:马鞭。④玉树: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⑤金莲:《南史·齐东昏侯纪》载: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令凿金为莲花以贴地,让宠妃潘氏行其上,称之为步步生莲花。后世遂用喻指帝王荒淫无度。⑥辽鹤:旧题陶潜《搜神后记》卷一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有少年欲射之,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后此典用以表人世沧桑。⑦驷:四马所驾的车或一车所驾的四马。⑧褚渊:南朝宋明帝时,褚渊和袁粲同受命拥立太子,后萧道成杀太子,立顺帝,除袁粲为中书监。粲等欲诛萧,褚渊泄密,袁粲诸人被害。⑨袁公:袁粲。⑩新亭:在今南京市南。(11)元龙:三国是人陈登的字。

观潮图【清】袁江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杜旟生活在外患日盛的南宋,怀报国之志而上书无门,此词叹恢复无人,颇与辛弃疾《永遇乐》所抒情怀相似。上阕言金陵帝王之城自孙权立国到六朝国祚短暂,慨叹兴废无常;下阕抒发故国黍离之悲,悲己身已老,事业无成。

沈义父《乐府指迷》有云:“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言起笔的重要性。石头城,战国时楚威王埋金以镇王气,故曰金陵,后六朝建都于此,“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可谓起笔造势,写金陵城的王者之气,不凡的胸襟气魄顿出,奠定了咏历史兴衰的基调。接下来,分别从英雄和昏王言金陵史事,对比鲜明。“一自髯孙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是说自从孙权割据江东,此地英雄辈出。金陵自是出过孙权这般顶天立地的英雄,然而像陈叔宝、萧宝卷等声色犬马、荒淫无度的昏君也不乏其人,金陵城的帝王事业都败在他们的手上,故而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不祥之音、亡国之兆,而贴地金莲也湮没在战争中。此处慨叹“多少伤心事”乃是别有怀抱,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图奋进却笙歌艳舞,这才是真正令人伤心的地方。“千年辽鹤,并疑城郭非是”借丁令威语结上阕,喟叹人间沧海桑田、世事变化之剧。

下阕承“城郭非是”写金陵城今非昔比的情境,昔日万马聚集、风生水起的盛况,如今却落了个浪打空城寂寞回,只余下冰冷的石头孤清地彼此对峙。金陵城今昔落差缘何如此之大?“人笑褚渊今齿冷,只有袁公不死”是不答之答。这句话所本褚渊和袁粲的故事,袁粲忠心耿耿,褚渊通敌叛国,时人哀之,作歌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南史·褚彦回传》,按褚渊字彦回)借此讽当朝之事,意谓失节事仇可耻,尽节死忠可敬。如今的金陵城在斜日荒烟中更显凄清,词人不禁潸然泪下,此泪是忧时伤国的悲愤之泪。“新亭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西晋亡,晋人南渡,“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与上阕怀古殊异的是,下阕重在抚今。因而以今日金陵城喻指南宋临安现状,褚渊、袁粲寄褒贬,“斜日”三句哀叹神州陆沉,词的结句则直抒胸臆,慨叹自身已老,恢复无人。陈登字元龙,少有济世之志,时人评论其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词中“馀子”,借用陈登之语,指无才无德庸常之辈。作者自比陈元龙,叹世间“馀子”太多无以成大事,辞尽而意无穷,“拔地倚天,句句欲活”(清张德瀛《词征》卷五),此言不虚。

“诸事累累然,端如贯珠”(《古今词统》),此言为本词用典的特点,无不肯綮。本词几欲句句用典,借前朝事写本朝,甚为妥帖,不觉生疏。“气魄绝大”(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纵横开阖却层次井然,上阕怀古,下阕抚今,情绪如骏马奔驰,一泻千里。(龚远会)

集评 清·许昂霄:“‘一自髯孙横短策’五句,六朝兴废,数语括尽。换头又提起言之,并寓南宋之慨。豪迈处何减稼轩。”(《词综偶评》)

清·陈廷焯:“议论纵横,魄力雄大,彼是何等气慨。”(《词则·放歌集》卷二)

链接 宋代科举中的“制科”。由皇帝特下制诏,临时设科目,以试天下才识优异之士,谓之“制科”。盛于唐,宋循唐制。乾德二年(964)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史理达于教化等三科。景德二年(1005),增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六科。天圣七年(1029),增至九科(一作十科)。熙宁七年(1074),罢制科。元祐二年(1087),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初又罢。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制科考试分两级,初为阁试,在秘阁举行,由两省官、翰林学士主考,合格者赴殿试;然后皇帝亲试策论,以3000字为限,并常由宰相出题,以词理俱优者中选。分三等,剩余者为不入等。上、中等赐制科出身,下等赐进士出身。如有官人,则迁一官给于升擢。未入等者则授簿尉差遣以上。制科远较进士科、明经科为难,加上宋人重进士科,故应制科者甚少,有时才数人。名士苏轼、苏辙、富弼均由制科入仕,故制科又有“大科”之称。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0/6 22: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