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炎·南浦》张 炎
张 炎
春 水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①。鱼没浪痕圆②,流红去③、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④,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⑤,绝似梦中芳草⑥。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⑦,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馀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⑧。前度刘郎归去后⑨,溪上碧桃多少。
注释 ①苏堤:在杭州西湖中,是苏轼知杭州时所筑堤坝。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②“鱼没”句:唐僧悟清有逸句云:“鸟归花影动,鱼没浪痕圆。”③流红:水中落花。④断浦(pǔ):断绝不通的水滨。⑤青欲遍: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⑥梦中芳草: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据《南史·谢惠连传》,这两句诗是他梦见弟弟谢惠连时所得。⑦新绿:春天新生的绿叶。⑧茂林觞咏:晋王羲之与友人游于山阴兰亭,作《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⑨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至晋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此处作者以刘晨自比。
鉴赏 这首词专写春水。在此之前,春水常在词作中出现,是很美的意象,“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但是,用一整首词这样详尽万端地描绘春水,却不多见。这是张炎早期的一首词,大概作于南宋亡前,那时词人过着承平清贵的生活,词中显现出他对春天一种特别的赏爱、体物精微的慧心以及才情,从而为他博得“张春水”之名。
春水,是春天的一部分,在这首词中,它是春天的一脉流动的生命。起首三句,既描画出春水,又勾勒出春水系之的春色,三句便是春天的一个圆满之境。苏堤恰在春晓时分,而有水光,有燕影。春水是怎样的呢? 暖的、绿的、波光粼粼的。无怪乎人们评价张叔夏过于在字句上用工夫,“波暖绿粼粼”,一句五字,精挑细拣,统辖春水的温度、颜色、形态,令人惊叹。然而作者才力远不限于此,接下来是工笔细描并别出新意,以水上之物衬写春水:“鱼没浪痕圆。”隐括前人诗句而贴切自然,细致地道出鱼戏水间带来的水纹变化,与之前“燕飞来”相勾连,写出活泼泼的生机。流红笑东风,则更添一丝新鲜,使得春水的流动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在荒桥断浦的绝境,也能从柳荫下缓缓撑出小小扁舟,周密说这两句“赋春水入画”,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布置,都有绘画的手笔。
实笔写尽眼前湖水,便再虚写池塘与溪水。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词源·清空》),池塘春草的梦境,“和云流出空山”的想象,茂林觞咏的回忆,以及溪上碧桃的神话传说,都是逐清空而弃质实的努力。“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用典和遣词都非常美妙,春草遍生池塘,本就是萋萋迷离的景象,兼又绝似“梦中”的典故,眼前美景与前朝美谈妙合无垠。
这种清雅的笔调继续流淌,便写溪水伴着白云流出空山,清澈明净,又花香弥漫。唯美的画面和高蹈的情调是张炎最擅长、也最钟爱的。这种美感背后,往往藏着空虚落寞的情绪,比如对昔日的留恋、对来日的无所适从。游赏吟咏的繁华生活不可长久,相聚之后就是分散。这些感慨无一不依着春水而写,似断实连。
词末云:“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用刘晨两入天台而终于隐居山中的典故,且无粘滞之感。词人身处杭州的热闹尘世,山中白云、溪上碧桃有多少,原本不该涉及,但他忽然流露对溪上碧桃的关心,其意婉转,不再只限于目前的春水春景。姜夔亦曾有“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 陌上生春草”(《点绛唇》)的相似之句。与姜夔一样,张炎有着流落半生的命运,这种对于安心之所的寻找和向往,对当下生活和处境的怀疑、欲去还留,在其大部分的词作中都有表现。这首早期游赏享乐的词中,也已微见端倪。(刘清滢)
千岩竞秀图(局部) 【明】 魏之璜 上海博物馆藏
集评 宋·邓牧:“《春水》一词,绝唱千古。”(《山中白云词序》)
清·陈廷焯:“玉田以《春水》一词得名,用冠词集之首。此词深情绵邈,意馀于言,自是佳作;然尚非乐笑翁压卷,知音者审之。”(《白雨斋词话》卷二)
链接 《南浦》词牌。《南浦》,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宋人用旧曲名翻为新声。双调,有一百零五字仄韵和一百零二字平韵两体。宋代词人喜欢填仄韵。
苏堤春晓。苏堤春晓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就被列为十景之首。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将此堤命名为苏堤。苏堤上有六座拱桥,长堤卧波,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既可悠闲漫步而又移步换景的游赏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