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渔翁》原文与翻译、赏析
释义

《渔翁》原文与翻译、赏析

《渔翁》原文与翻译、赏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渌。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①西岩: 指永州西山。②清湘: 指湘水,流经永州。③欵乃(ao ai奥霭): 象声词,摇橹声。渌 (lu路): 清澈。

【诗大意】 有一个渔翁夜晚住在西山下,清晨起来汲水拾柴烧饭。等到云开雾散、太阳出山时,已经不见他的人影,只见山光明媚,水色清冽,耳旁橹声欵乃,一片幽静。回头来看,渔翁已驾船行至江心,水中倒映着青山和蓝天,片片白云仿佛正在与船儿追逐嬉戏。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的古诗,作于被贬永州 (今湖南零陵) 司马时期。柳宗元身遭贬谪,心情极其苦闷,幸好永州地方自然景色甚美,于是便 “自放山泽间”,搜奇探胜,写下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篇,借以抒发孤愤,寄托情怀。柳宗元在这首诗中,写渔翁孤傲自赏,放情山水之间,颇有夫子自道的意味。

首句就渔翁夜宿领起全篇,次句写晓炊,三、四句写棹船而去,五、六句写船行江中,悠然自适的情景。通篇的叙事时序一丝不乱,其中也没有运用倒插或逆接的手法,但是读过之后却让人产生了一种起伏跌宕的感觉。开始时还不清楚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后来看到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这首诗的评语,才稍有所领悟。苏轼说: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冷斋夜话》 引)这段话指出了柳宗元这首诗的引人入胜之处,全在于 “有奇趣”,所谓 “奇趣”,具体说就是以 “反常”之语抒 “合道”之情。唯其有 “反常”之语,故能化熟为生,化平为险,使寻常叙事的笔法顿生波澜。苏轼的这个读后感,数百年来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当然“不必亦可”的说法也曾招致非议,成为文学欣赏中争讼不休的一段公案。

“反常合道” 在诗中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章法上的 “反常合道”,一是造句上的“反常合道”。譬如,一、二句写在晨雾笼罩着的湘江边,听到了汲水声,看到了闪耀的火光,从而推知有渔翁夜宿西山脚下,此时正在燃竹为炊。第三句接着写雾气消散,红日东升,大地万物毕现眼前。按说这时应该是实写渔翁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了,但作者偏不如此,反而说“烟消日出不见人”,一下子又把读者推向五里雾中,这种章法岂不是有些“反常”?不过这个“反常”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悬念。又如,第四句“山水渌” 是 “烟消日出” 后所见,本不足为奇,然而在句式上 “山水渌” 却以 “欵乃一声” 为动因,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新奇了。实际上“欵乃一声”顶上“不见人”而说,交待渔翁已掉船离岸而去。经过这一点醒,“不见人”之 “反常”,复归于 “合道” (合乎情理),而 “反常” 与 “合道” 之间,平添了许多理趣。

至于造句方面,作者运用“反常合道”的手段来修辞,大大丰富了诗句的意蕴。如第二句写渔翁晓炊,事情只是打水拾柴生火,非常一般,但作者巧妙地以“清湘”替代饮水,以“楚竹”替代薪柴,说是“汲清湘燃楚竹”,其内涵其情趣便大不相同了。本来这首诗以“渔翁”为题就会使人联想到《楚辞》 中的《渔父》篇,这里再以“清湘”、“楚竹”点染,用意遂更加明确。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以后,在湘江边和渔父有过一段对话。屈原谈及被放逐的原因,归结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则劝他“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坚守信念,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摇船而去,唱道: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柳宗元谪居永州,其心情与屈原显然有相通之处,所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就是他内心的独白。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分析这首诗,就能体会到“清湘”、“楚竹”绝非等闲笔墨,而是和屈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屈原孤高脱俗的品格,在这里转嫁给渔翁一身罢了。由此可见,语意在情理之中(“合道”),而遣词在常规之外(“反常”),不仅能给人以新奇感,还会引出联翩的浮想,拓展诗的意境。

苏轼评论这首诗“有奇趣”的说法广为后人肯定,但他说末二句“虽不必亦可”却引起了争论。赞同者说:“删去末二语,余情不尽。”(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反对者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这里面自然涉及到“盛唐”、“晚唐”诗高下之争,但我认为对于诗意的理解不同,也是产生纠纷的一个根由。有人认为末二句是写湘水上游景色,句法脱胎于“黄河远上白云间”,“天际下中流”和“无心云相逐”都是渔翁的主观认识。前四句是作者的客观描写,末二句又成了渔翁的主观认识,这中间难免有脱节之嫌,所以持有这种见解的人一般会成为苏轼的拥护者。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泛舟中流,而与无心之云相逐,岂不萧然世外”(唐汝询《唐诗解》),这是说渔翁之船与岩上白云的倒影相追逐,完全是一幅船行中流、轻捷明快的图景。上句的“下中流”指船而言,与前“欵乃一声”相呼应,构成了渔翁自夜宿晓炊至放舟中流的全过程。这样的认识当然不会再认为末二句是可有可无的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