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淮南子·奇思异想的神话传说》精解
释义

《淮南子·奇思异想的神话传说》精解

5.奇思异想的神话传说

中国现存的神话故事,虽然不如古希腊神话那般系统和完整,但也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反映了原始先民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对宇宙洪荒、现实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认识。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刨根问底的决心。

先秦的文献对神话已有很多记载,《诗经》描绘了商朝始祖契和周朝始祖后稷出生的神奇经历,契的诞生是因为简狄吞了燕子蛋,稷的诞生是姜嫄踩到天帝的大拇指而受孕,《楚辞》中的《天问》是屈原来到楚故都,面对壁画的发问,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比如鲧禹治水、羿射十日、共工触山、月中蟾蜍等素材,但是流于零碎和片断化。《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之处,也充满了神话色彩。至于《庄子》中的鲲鹏之变,似是对神话故事的改造。在上古的文献中,以《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一般认为《山经》成书早,大约在战国初中期,《海经》成书晚,是秦汉间的方士所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但神话故事大多是片断式的,如《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如一句话新闻,只是交代了一个现象,至于其中的原委,无法得知;当然也有完整的情节,如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淮南子》的四大神话

《淮南子》对神话的搜罗相当丰富,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可谓古代神话的宝库,他最大的功绩和贡献是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中国着名的四大神话,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这四大神话,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先秦时代已有记载,但《淮南子》的记载最为完整。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是第一次出现,属于中国的创世神话,是《淮南子》对保存神话的重要贡献。

一是女娲补天,属于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是上古最负盛名的女神,不仅是天地的创造者,而且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楚辞》中的女娲人头蛇身,在补天之外,还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始祖。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天地开辟之初,还没有人类,女娲用黄土捏人,由于工作量巨大,来不及一一捏成,于是将绳子放入泥中,甩成人类,并且将人区分为富贵和贫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有了阶级意识,这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古希腊人认为人类是天神普罗米修斯按照自己的样子用黄土捏成,这表明人类起源的神话具有共通性。《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上骈、桑林和黄帝、女娲一样都是神仙的名字,现已不知其详,应该是女娲造人时来协助她造人的耳目和手臂,是女娲的助手。至于女娲补天的原因,说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远古世界流行的洪水神话有关。

二是共工触山,属于洪水神话。《淮南子·天文训》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是共工氏与颛顼的争帝战争导致的灾祸,说明大洪水是由人为造成的。《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共工也是人面蛇身的天神,却是洪水的发起者,《兵略训》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表明颛顼对共工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不是争帝那么简单了。女娲的行为,实际上是弥补人类的过失。拯救的措施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是治水的英雄,大鳌和黑龙是洪水暴发时的水怪,女娲杀死这些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怪物,并且积累了许多芦灰用来遏制洪水。

三是后羿射日,属于英雄神话。《淮南子·本经训》载: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这个故事在《淮南子》之前已经有记载,《山海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说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值班,并未酿成祸害;《楚辞·天问》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说后羿射下太阳,只剩一个,却未说明原因。《淮南子》交代了后羿射日的原因是“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后羿射日的同时还杀害了九头猛兽,并指出后羿射日是受命于尧,因此后世学者将后羿直接换成尧,如东汉王充《论衡》引《淮南子》说“尧时十日并出,尧上射九日”,因此百姓高兴地要尧做天子,可能当时民间有两个传说系统,最终后羿射日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四是嫦娥奔月,属于民间传说。《淮南子·览冥训》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嫦娥的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嫦娥本叫常羲,是月神,与日神羲和对应,后来演变成嫦娥,《淮南子》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奔月”之后还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句,说嫦娥在月亮里化身蟾蜍,这就能说明后面惆怅失落的样子,这句本是旧记所有,只是被后人删削了。西王母的形象经过了几次演化,原始神话中西王母是半人半兽的兽,有豹的尾巴和虎的牙齿,住在山洞里,有三只青鸟为它取食,属于凶神;战国时期,周穆王和西王母歌谣和答,形象已经趋向于正面;到了汉初,开始演化为“有不死之药”的吉神和仙人了,到了汉武帝求神仙招方士的时候,西王母拒绝了武帝所请的不死之药,而给了三千年一结子的仙桃;魏晋年间,西王母已经演化为“年可三十许”的丽人,属于群仙的领袖,成为道教的神仙形象。与西王母对应的是东王公,居住于东方的蓬莱山,东王公的出现很晚,是西王母的镜像,蓬莱山也是仿制昆仑山的产物。

(2)《淮南子》的神仙谱系

《淮南子》的神话故事中出现了缤纷的神仙形象,我们可以据此勾勒出天上的神仙谱系。《淮南子》没有记录天地开辟的神话传说,只是认为天地之前,是一个无形的“像”,后来分为阴阳二气,这就是《精神训》中的“二神混生”,“二神”即阴阳之神。《天文训》说“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阳气清而成天,阴气浊而成地,天先于地而产生,这就是天地的由来。三国的时候流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个神话故事虽然出现得很晚,但说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以及阴阳二气的升沉,与《淮南子》相似。

天地开辟之后,尚没有人类,于是女娲捏土造人。女娲造人的时候,上骈、桑林等神都来帮忙制造耳朵、眼睛、手臂等。人类产生后,文明也就出现了,纷争也随之开始,因此就有了共工与颛顼争帝的传说。这场战争异常惨烈,以至撞折撑天的巨柱、系地的大绳,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猛兽恶鸟也趁机兴风作浪。也有传说认为是共工引发洪水灾害,民不聊生,颛顼因此诛之。女娲只好炼五色石补天,又杀死鳌龙、积灰止水,终于恢复了世界的秩序。

太阳是一切能量的源泉,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因此是古人的想象重点。《淮南子·天文训》描述了太阳一天的行程: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古人将太阳的起落共归结为九州七舍共十六个点,分为朝、昼、昏、夜,其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旸谷、咸池、扶桑,《山海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谷是太阳洗澡的地方,落山的地方是虞渊、蒙谷,也属于水乡泽国,反映了陆地为海洋环绕的地理观念。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太阳居住在神树之上,九个太阳居住下枝,一个太阳居住上枝,如果十日并出,就会给人间造成灾难,因此后羿射日就是惩罚措施。那么太阳既然在西方的虞渊下山,次日如何在东方的旸谷升起呢?下山和升起的地方都属于水泽,那么这当中就存在着夜晚运行的太阳,《楚辞·天问》说“鸱龟曳衔”,这鸱(猫头鹰)和龟其实就是运载晚上的太阳。有学者指出三足乌背负太阳由东向西飞行,降落的时候经历死亡并解开羽毛,沉入羽渊,化身为鸱鸮,羽渊中的龟便驮起它缓慢向东方爬行,并在早晨成功地送达东方,这个运载的通道就是黑水。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藏)

日月的飞驰都由天神驾驭,日月之中都有灵鸟。《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崦嵫也是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羲和是太阳的御者;又说“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月亮的御者。东汉王充《论衡·说日》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汉人的画像石中,常以三足乌代表太阳,以与有蟾蜍的月亮区分,《精神训》说“日中有踆鸟,而月中有蟾蜍”,“踆鸟”即指三足乌,是太阳的代表,蟾蜍即癞蛤蟆,是月亮的代表,当时也有传说蟾蜍是嫦娥所变。

先民的观念总体属于泛神论,认为四时五方、雷电云雨、禾木鸟兽、江河湖海莫不由神主管。《淮南子·天文训》说“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女夷是主管百谷、草木和禽鸟成长的神仙。《原道训》说“使风伯扫尘”,风伯即风神。《地形训》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这是雷神的外貌描写。《原道训》说“今雨师洒道”,雨师即雨神,《山海经》说“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这是上古雨师的形象。《天文训》说“至秋三月,地气下藏,乃收其杀,百虫蜇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青女就是霜雪之神。《齐俗训》说“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冯夷是河伯,是黄河之神,黄河是中原的大河,因此关于河伯的传说记载甚多。

《淮南子》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但这些神话只是说理的举证,并非作者有意识的全面收集,今人固然可以通过这些神话见微知着地窥探到古人的神话世界,但从系统性和全面性而言,相比古希腊神话,中国历史上保存的材料还是不够丰富的。

甘肃武威五坝山汉墓“开明兽”等形象

(宿白等:《中国美术全集·墓室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3)昆仑山与升仙神话

昆仑山,就是天山,匈奴称天为祁连,也叫祁连山,在今甘肃酒泉南。《括地志》说:“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穆天子传》所说周穆王到达的昆仑山就是酒泉南的祁连山。《淮南子·地形训》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陬”,李白《将进酒》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般认为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李白《关山月》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玉门关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门户。传说昆仑山盛产宝玉,李斯《谏逐客书》说“致昆山之玉”,《尔雅·释地》说“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和琅玕即是美玉,可见昆仑山之玉的名气。而玉门关是昆仑山宝玉输入中原的唯一关塞,因此叫玉门关。

但在神话故事中,昆仑山是连接天上和人间的通道。《淮南子》共记载了两条通天的途径,一是南方的都广山,《地形训》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都广山是天神从天上往人间的通道,建木是登天的天梯,但不大为人所知;二是西方的昆仑山,是着名的登天之路,应该是古人认为昆仑山至高、可与天相连而产生的想象,《地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条路是从昆仑到凉风,已能长生不死,再到悬圃,具有役使风雨的技能,再到上天,终成天神。《山海经》说“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又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那么昆仑山是天帝和百神的居所,后来的传说描写刘安升仙,也是在昆仑山成仙的。

《淮南子·地形训》对昆仑山有详细的描写: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昆仑山由大禹治水而成,是通往天堂的天梯和不死之山,它有增城九重、宫室千间,有名木佳树、精美宝玉、园圃流水,是神仙生活的地方。尤其是昆仑山顶上的“县(悬)圃”,《山海经·山经》称为“帝之平圃”。《穆天子传》说:“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舂山就是昆仑山上的一个高峰,县圃正是悬挂在高空中的花园。再据《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所载,九重天的结构是:第一重是昆仑,有丹水可以饮之不死;第三重是凉风之山,可以长生不老;第五重是悬圃,可以呼风唤雨;第九重是天界,是天帝的居所。

一直以来,昆仑山被认为是仙界名山,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早的昆仑山是充满黑暗和死亡的刑杀之山。着名学者王小盾教授根据《山海经》的《西山经》《北山经》《海外南经》《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等篇章中关于“昆仑”“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的记载,认为昆仑没有固定的地理位置,不必是具体的地名,属于某种神秘观念的产物。这种神秘观念比较明显地同死亡有关。所谓“帝之下都”,即指冥帝的统治地,所以《博物志》说“昆仑山之东北……有八玄幽都”。所谓“昆仑”,其原始含义即是墓丘。昆仑同死亡的关联在昆仑山神的神性上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山神都是些死亡之神和刑杀之神,其中最着名的神灵是西王母。据《大荒西经》《西山经》和《海内北经》的记载,西王母是“豹尾虎齿而善啸”的人,是主管“灾厉、五刑、残杀之气”的人,当古人把这些形象凶恶的神灵安置在昆仑之丘的时候,当他们指出西王母的主神特色的时候,正是提示了昆仑的真相——死亡之所和埋葬之所。《穆天子传》曾称奄山(即崦嵫山,日入之山)为“西王母之山”,昆仑山就可以理解为太阳落山后的居所,日落是被古人视为死亡的象征。

昆仑早期的意义是承载死亡的神秘场所,但在发展过程中,从黑暗的墓丘变为仙界的乐都,至迟在战国后期,昆仑山的想象已经趋于正面,《淮南子》所记载的昆仑山完全是神仙所居的极乐世界。

《淮南子》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融合多家学说而成杂家,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神话。随着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神话便进一步的衰落了。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儒家学者对神话进行了伦理性的解释,比如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年的事情。宰我问:“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本来“黄帝三百年”是传说黄帝寿长三百年,很可能是指黄帝部落的统治时间,孔子借此教育圣贤政治的好处,纳入政治性的解释。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本来“黄帝四面”应当是黄帝四张脸的传说,孔子解释为黄帝用四人治理四方。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本来“夔—足”应当是夔只有一条腿的传说,孔子断为“夔一,足”,认为如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孔子能够解释的,尚可保存一些端倪,那些不易解释的,早被打入“怪力乱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9 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