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戏·老星家戏改八字穷皂隶陡发干金》解说与赏析
本篇见于《连城璧》第2回。
小说叙写一个叫蒋成的刑厅皂隶发迹变泰的故事。此人生性心慈手软,不忍对善良百姓行重杖,结果二十余年,命运乖蹇,生命之舟始终行进在满布礁石的航道中。衙门内外之人为他起一个诨名,叫“蒋晦气”。可这“蒋晦气”也有走运的时候。那是他去号称“活神仙”的华阳山人那里去算命,“活神仙”被他缠不过,为他戏改了“八字”。没想到这戏改的“八字”竟与刑厅长官的“八字”分毫不差。从此刑厅对他处处照顾,不断提携,不上三年,竟“做了数千金家事”,娶妻生子,买房安家,十分荣耀。后竟然随刑厅入京,先做主簿,又迁官经历,宦囊积巨万家私,任满还乡,成为当地显赫的巨富。
蒋成的发迹变泰,只不过借助于一个偶然的巧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在小说中两次提到本篇所写是“理之所无,事之所有”的话,表明他也认识到改“八字”的情节,从情理上来说,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他不过要借助于荒唐的故事情节,来“新一新看官的耳目”。这种艺术上的求新求巧正是李渔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本篇仅是其中的一个显例。
诚然,在本篇中李渔并没有否定“八字”,他只是按照他的创作小说的惯例,以“天理昭彰”来结构情节,所以小说最后说:“蒋成的命,原是不好的。只为他在衙门中,做了许多好事,感动天地,所以神差鬼使,教那华阳山人,替他改了八字,凑着这段机缘。这就是《孟子》上‘修身所以立命’的道理。究竟这个八字,不是人改,还是天改的。”但是由于李渔生活阅历的丰富,特别是因常与达官贵人打交道,对官场异常熟悉,所以在叙述蒋成发迹变泰的过程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衙门的黑暗。小说写到蒋成倒霉时,其他皂隶对他的嘲讽:“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篙。衙门里钱这等好趁?要进衙门,先要吃一付洗心汤,把良心洗去;还要烧一分告天纸,把天理告辞,然后吃得这碗饭。”在人们的眼里,蒋成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皂隶”,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慈心”,亦即他不愿意昧着良心去伤害无辜的百姓们。这就必然会触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而招致自身的受害。尽管蒋成也想努力摆脱困厄的命运,但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一切愿望都无法实现。正如他的同事劝说的那样,唯一的途径是向封建官吏贿赂:“小钱不去,大钱不来,你也拼些资本,买张票子出去走走,自然有些兴头。终日捏着空拳等差,有什么好差到你”;“衙门里人,将本求利,若要十倍二十倍,方才弄出事来。你若肯平心只讨一两倍,就是半送半卖的生意了。”这些话出自于熟谙衙门内情,又非常同情蒋成不幸遭遇的皂隶之口,自然毫无半点虚假。它撕开了封建衙门的黑幕,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赤裸裸的罪恶世界,犹如置身于聚光灯般的强烈光束下,李渔对此作了集中的“曝光”。小说中的蒋成,是个“恤刑皂隶”,在封建社会的大染缸中,还保存着一点正直的良知,他在刑厅手里,从来“不曾做一件坏法的事,不曾得一文昧心的钱”。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较为正直的封建社会的隶役,一旦得到刑尊的提携,不到三年时间,聚敛起数千金的家私。可想而知,那些贪酷无比的封建官吏真不知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了多少血汗?
在这篇小说中,李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全篇以主人公的厄运和发迹作为线索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主要描写蒋成的苦难生涯,从篇幅上讲,约占全篇的三分之二,显然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后半篇主要叙述蒋成的“发迹变泰”。因为有了前半篇的充分渲染和铺垫,小说后半篇虽然着墨不多,但同样显得十分有力。华阳山人改“八字”的情节使全篇结构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第二,李渔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塑造了蒋成这一艺术形象,通过其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际的对比,鲜明地表达出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先用工笔细致描绘落魄中的蒋成“衣不遮体,食不充口”的艰难生活,再描写他在改“八字”后的骤然发迹,金钱盈箱,官运亨通,前后判若两人。这种强烈的“反差”,极易调动读者的审美情绪,使之更为集中和亢奋,这是小说较具艺术魅力的奥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