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拔剑起蒿莱》武侠小说鉴赏
释义

《拔剑起蒿莱》武侠小说鉴赏

《拔剑起蒿莱》

【本书体例】

黄大铣作。52回,38万9千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

明代中叶,朝廷昏庸、宦官专政、豪绅横行、民不聊生,福建邓茂七深感人生之不平,在盟弟黄宗富、张留孙,妹妹邓云英的支持下,公然率众对抗官府,歃血举义。

为屯粮抗敌,义军挥师沙县城,攻取县城,开仓放赈,安抚百姓。邓茂七轻信收留罗汝先,留下后患。义军退驻吕峰山整顿兵马,邓茂七称铲平王。各方豪杰纷纷来投,闻说沙县城百姓替义军受难,义军二攻沙县城。乘胜攻打汀州府,轻敌中计,损失惨重。罗汝先暗中归降官府。军师黄宗富受伤,山洞养伤,与云英互埋情愫。

铲平王率义军顺途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人马发展到十万。罗汝先暗中结交对义军心存不满分子,四处散布黄宗富、邓云英二人的谣言。铲平王拒绝招安,进攻延平府,官兵围魏救赵,兵围沙县。铲平王不听黄宗富劝阻,一意回兵救下沙县,错失良机。在出兵问题上铲平王与黄宗富再一次发生分歧,二人因此产生隔阂。对于流言,黄宗富深感众口铄金,每每呼酒买醉。铲平王不顾黄宗富反对,率军攻打建宁府,损失近万人。黄宗富留守沙县,郁郁难平,罗汝先趁机散布流言,招致铲平王对黄宗富的疑嫉。众人为黄宗富、邓云英的婚事求请铲平王,铲平王一口拒绝。罗汝先借机陷害黄宗富心怀异志。

朝廷派兵征讨,罗汝先受计在先,力主攻打延平府,黄宗富分析敌我虚实,坚决反对。铲平王不听。义军陷入重围,铲平王终于认清了罗汝先的奸细面目,但为时已晚,酣战中,重伤不治而逝。其侄邓伯孙继立为王,因误中反间计,屈杀张留孙。黄宗富心灰意冷,不惜与邓云英决裂,归隐深山。官军攻占吕峰山,义军将士力战而死。

土木之变后,朝野一片混乱,铲平王部将罗丕静待时机,再举义旗。

发生于明代中叶的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尽管其军事规模不大,义军最多时仅达十几万人;其活动范围不广,主要在福建,略微波及浙、赣、粤三省;其斗争时间不长,从起事到失败头尾不过两年,但许多史料记载说明:其影响却出人意料的十分深远。它不仅震惊了当时远在北国的朱明朝廷,屡次派出镇压大军,事后又严办处斩了失职的大员。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反抗斗争深深铭刻在东南诸省广大人民的心底,从明代中叶直到明末清初,很多义军首领自称铲平王,这一称号成了东南诸省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一面光辉旗帜,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都远远超出了这次发生于一省的农民起义所能造成的影响之外。

邓茂七是一方农民的领袖,他的思想意识也并未能超越于一般农民之上,黄正中鱼肉乡里,邓茂七率众对他的反抗本是出于忍无可忍,由于黄正中勾结官府,派兵前来镇压民变,才使这场最初只是出于抗捐抗税目的的反抗扩大化了。邓茂七率众攻入黄府,杀了恶霸黄正中,严阵以待,对抗官兵。但当时无论是他还是他手下的民众本都无反抗官府的思想准备,更不要说存争天下社稷之心了,他们只是觉得“这次对官兵的惩罚是完全应该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至于往后如何,他们还并未考虑得那么长远。所以当黄宗富不无忧虑地询问邓茂七:“万一避过这一阵,官府还不肯善罢干休呢?”时,邓茂七的回答是:“走一步算一步吧!”

官府果然不肯轻意放过这些“叛逆”,派大兵来剿,“官兵的突然来临……使他(邓茂七)完全清醒过来。”他感到再不能坐以待毙,“一个主意在他心里已孕育成熟,但是他还下不了最后决心,他感到了肩上的分量沉重,如有差池,会给父老乡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除此之外,又有何路可走?”在黄宗富的启发下,邓茂七终于从自己眼前这一小片土地中抬起头来,他开始把眼光放远,看到整个天下,于是,他的头脑中开始想一些以前从未想过,也从不敢想的问题:“抗租例求活路,警惩黄正中,惹恼了官府,穷人欲求活路,总无活路可走,却是为何?”他悟出正是为的有王振、宋彰之辈在朝,黄正中、刘文通之辈在道,如今咱杀死了许多官兵,官府更不会善罢干休。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历史也就把重责推到邓茂七的肩上,他再也不容回避,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

“造反!这平平常常的两个字,在平民百姓看来,又何啻千万斤重,经过多少回的焦思苦虑,如今终于在大家口里喊出来了!”

义军最初鉴于民生疾苦的实际考虑,提出了“打进县城取粮食”,“打进县城有饭吃”,颇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大家一鼓作气,攻下沙县县城。但进城之后,更多方面的问题便接踵而来,扰民奸淫者屡有发生,百姓闭户不出。更为严峻的是,一部分人分了粮食,吃饱了饭,便思念起故园的土地耕牛,吵吵嚷嚷地闹着散伙,全不想这是不是正投敌所好。“打了胜仗,分了粮食,反而散了军心!”起义以来,最为棘手的一个难题摆在了义军领导机构面前。他们严重地感觉到了宗旨不明所造成的危害,感觉到个别经济平等口号的局限性,于是在军师黄宗富草拟下,义军进一步提出了观点鲜明的政治口号:“上省捉宋彰,进京除王振。”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要求在政治上平等的斗争最终代替了片面要求经济平等的斗争,义军不仅通过宗旨的明确有效地制止了内部的混乱,而且把起义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铲平王起义可以说是被逼上梁山,但一旦踏上了这条路便是至死不悔。面对朝廷的招安,义军内部有些人动摇了,想趁这“体面又安全的情况下,适时收扬”,邓茂七及时制止了这种情绪的滋生,他要大家记住自己起义的宗旨,“宋彰还在,王振未除,万千百姓还在受难,世间还有多少不平。”此种情形下,又怎能容我们作回头计呢?他慷慨为誓:“大丈夫可杀而不可辱,要我邓茂七说出投降二字,除非日出西天!”

邓茂七虽然发动并领导了这次起义,但他毕竟是一个人,一个凡人,他的身上也存在着某些不可克服的缺点,早在起义初,黄宗富就敏感地“感到邓茂七一旦定了主意,就很难说动”,随着邓茂七寡谋专断的日益加深,他刚愎自用地拒绝听从黄宗富的正确主张,造成二人之间不易调和的矛盾,而此时的黄宗富“他耽心的主要还不是兄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而是他从铲平王的忠言逆耳之中预感到了隐伏在义军中的一种危机。”不幸的是,历史让黄宗富言中了,邓茂七的独断专行,拒纳忠言最终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和整个起义的失败,通常一个人可能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但偶然间历史却常因一个人的错误而改写。

邓茂七是个农民,深受古训古礼的毒害,作为一个首领,没有超前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他的可悲之一。黄宗富与邓云英两相情悦,但由于邓云英是个孀妇,作为长兄的邓茂七出于维护封建贞操观的目的,便极尽其能地给予反对。他认为这是家丑,不可外扬,他怕被部下议论,于是对自己的亲妹妹与盟弟便没有丝毫同情之心、手足之情、骨肉之爱。其实,他维护封建礼教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这与一个敢于犯上作乱的英雄形象是多么的不合谐啊!为了维护权力,他同样可以对任何人都猜嫉,都不信任,包括自己的亲妹妹,然而,他并未意识到,他的权力正是颠覆于他的不容人的狭隘心胸。

铲平王的起义轰轰烈烈地兴起,又悲悲壮壮地失败了,然而,教训却留给了后人。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