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著名史诗体长篇小说。全书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背景,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大家族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气势磅礴地再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1805年,俄法关系日趋紧张。青年贵族安德烈·包尔康斯基不愿在腐化的贵族社会中庸碌地虚掷生命,决心要干一番事业。他投军当了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副官。在奥斯特里茨,联军与法军会战失败;安德烈受伤仰卧沙场。他望着天穹,悟出一切功名皆为虚无。伤愈后回到田庄,妻子难产死去;生活挫折更使他日渐消沉。在罗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可爱的少女娜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了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战场,在波罗金诺会战中受重伤。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为保存力量,力排众议放弃了莫斯科。大撤退中,娜塔莎帮助抢运伤员,与安德烈重逢。她点亮了安德烈最后的生命之火;安德烈死了。彼埃尔是一显贵的私生子,因得到大笔遗产,势利的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仑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在卫国战争中他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为刺杀拿破仑,他留在大火冲天的莫斯科城里,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农民出身的老兵卡拉塔耶夫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逃。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回到莫斯科;他与娜塔莎结婚,并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娜塔莎则成了一个贤妻良母。
这部小说的中心主题是要表达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但由于作者长期的亲身经历以及同人民的接近,使他深感人民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因而在书中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并谴责了宫廷与官僚贵族的腐败。但作者对宗法制庄园贵族加以美化、理想化,并把人民理解为一种顺应天意的盲目力量。书中还宣扬了宿命论、不抗恶等错误思想。主人公安德烈与彼埃尔都是优秀的贵族青年形象。安德烈出身庄园贵族,才华出众。他对上流社会反感,更不满自己的无所作为。当他为成就功名而倒卧战场、面对大自然的庄严、纯洁与神秘时,他又感到了功名的渺小。在以后的思想探索和寻求人生意义时,家庭生活的不幸、爱情上的失败、对官僚体制的失望等又使他多次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只是在卫国战争中,他才开始对人民产生热爱和信念。最后他信仰了博爱主义,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彼埃尔善思索、富幻想,但意志软弱。他对上流社会感到厌倦,想成为一个高尚、纯洁和有用的人,却因无力抵抗各种诱惑而过着荒唐的生活,并因此深感苦恼,妻子的堕落更加剧了他的痛苦。卫国战争的血与火使他振作起来。在宿命论思想启示下,他终于形成了顺从天命、净化道德和爱一切人的思想,主张以德行来革新社会。娜塔莎是一个富于诗意与魅力的贵族少女形象,天真活泼、热爱生活,感情强烈、真挚。她最后成为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书中的库图佐夫形象是人民意志与智慧的代表,他单纯、善良,于平凡中显现出伟大。出于作者的偏见,这个人物形象中又表现出反对理性,崇奉一切听其自然的原则等特征。
对历史事件的巨大概括,以及展示的极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使这部作品成为史诗式的巨著。全书呈现出一个开放结构,它以战争与和平生活为中心,不断变换着各种场景;其中人物形象多达559个。内心独白与心理活动描写的交替运用使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细腻的肖象描绘极为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复杂情感。如写到安德烈与娜塔莎的重逢,仅一笔就写尽了两人当时心中的千言万语:安德烈看到的只是“她闪闪发光的非常美妙的眼睛”。自然景观描写或烘托人物内心活动,或渲染情节、场面。在优美的散文中经常插入大段雄辩有力的议论,以直接表达作者的历史、哲学等观点,是这部巨著的又一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