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得金不认》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释义

《得金不认》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得金不认

【原典】

张知常在上庠日①,家以金十两附致于公,同舍生②因公之出,发箧(qiè)③而取之。学官集同舍检索④,因得其金。公不认,曰:“非吾金也。”同舍生至夜袖以还公,公知其贫,以半遗⑤之。前辈谓公遗人以金,人所能也。仓促得金不认,人所不能也。

【注释】

①张知常:生平资料不详。此事见载于南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二“记事”,原题为“张知常不认同舍金”。其后有文云“此事播绅类能言之,而汪彦章为公碑铭不载,何耶?”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崇宁二年(1103)进士。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②同舍生:同屋的人。③发箧(qiè):打开箱子。④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检索:搜查。⑤遗:赠送。

【译文】

张知常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家里托人带给他十两金子,同寝室的人看到张知常不在,就打开箱子,把金子拿走了。学校的官吏召集同寝室的人进行搜查,搜到了金子,张知常却说:“这不是我的金子。”同寝室的人,趁夜晚将金子放在衣袖中归还张知常,张知常知道他很贫穷,送了一半金子给他。老人家们说,张公送给人家金子的事情,常人也能做到。但是在仓促之间,不承认自己的金子,就不是人人都办得到的了。

【延伸阅读】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意谓要写好文章关键在于养气,气盛自然文佳。然而养气的工作,却不是短时间之内能见效的,需要多年甚至于一生的投入。即便大才如孟子,也谦虚地称自己“四十始不动心”,才养成了浩然之气。当然养气不仅在于做好文章,还在于做人做事的必要修为。人品之难成,正如文章之难做,都需要艰辛的积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走得很轻松,有些人走得很沉重。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张知常大体近于“学而知之”。故事结尾说,前辈们评价张公“仓促得金不认,人所不能”,基本上道出的是实情,但却未必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学官之所以要搜查宿舍,自然是张知常回来之后,不见了金子向上汇报所致。他或许没有想到会是同学所为,也可能没有深思搜查的后果。只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拒不认金。从金子失窃,到报官,到搜查,到发现,张知常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事情不见得是在仓促中发生。当然我们如此苛求,并不影响他的品德高尚,因为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也不见得能够舍己救人。如果从传统故事的叙述模式来看,更为理想的结果或许是,连报官都不会有,更不要说实际搜查了。《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看见黄金,虽捡起来扔掉,但心中尚有金,当然不如从一开始就视而不见来得彻底。不过这看似俯仰之间的差距,却可能是凡圣的云泥之别。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