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解说与赏析
释义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解说与赏析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解说与赏析

“七擒孟获”(第87—90回)是 《三国演义》 中一个重要单元。

历史上确有“七擒孟获”之事,但史籍所载却甚为简略。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所记则较为具体。这段记载,第一次出现了 “七纵七禽” (“禽”通“擒”)的说法,而且有了孟获心服口服,表示“不复反”的举动。尽管它没有叙述“七纵七禽”的过程,却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罗贯中正是在此基础上挥洒才情,创造出了这一色彩斑斓的名篇。

由于“七擒孟获”这一单元在内容上的特殊性,今天的读者读它时,可能会想到这样两个问题: 其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观?其描写的真实性如何?

先说第一个问题。无可讳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总是以维护王朝利益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准绳,要求周边各少数民族归顺臣服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压迫,而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平等。这种统治思想的长期存在,使封建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天朝中心”的优越感(主要表现为大汉族主义)。但是,统治阶级中的某些开明人物,在要求周边少数民族归顺的同时,也主张实行“和抚”的政策,希望民族地区安定,与中央王朝和睦相处,通商贸易,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与认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主张“翦蔓除根”的反动民族观相比,显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诸葛亮正是这样的开明统治者。历史上的孟获起兵,本是南中地区上层人物背蜀自立的权力之争,而非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斗争,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并不愿意参加,因而不能简单地说它有什么进步性。诸葛亮南征,固然是为了维护蜀汉王朝的利益,但也是为了贯彻《隆中对》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达到稳定南中,“夷、汉粗安”的目的,这在客观上是有利于汉族与南中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同时,他在南征时虽然使用了武力,但并不迷信武力,而是始终坚持“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孟获以礼相待,务使其心服,事毕立即撤退,并不留兵,这也是富有远见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诸葛亮平定南方基本上予以肯定。罗贯中完全赞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并予以忠实的艺术再现;他肯定了南征中的武力征服,但更突出了“心服”;他描写了战争中的某些血腥场面,但绝非津津乐道,而是视为万不得已之事,并让诸葛亮痛心地说:“此乃我之罪愆也。”在他的笔下,诸葛亮对俘获的少数民族官兵,总是不杀不辱,好言抚慰,“各赐酒食米粮而遣之”; 而少数民族也“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由此可见,“七擒孟获”虽然多少带有大汉族主义的因素,但从整体上看,它所反映的仍是封建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观。罗贯中第一次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反映了这样的民族观,也是难能可贵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应当说,“七擒孟获”的大部分描写基本上是真实的。首先,如上所说,它对诸葛亮南征的原因、目的,对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方针,对“七擒七纵”的基本史实,对诸葛亮“即其渠率而用之”,不留兵,不运粮的安排,对“南人不复反矣”的结果,都相当忠实地予以艺术再现,从而保证了整个情节框架和艺术氛围的真实。其次,它对于南中少数民族的形貌服饰、风俗习惯、作战方式等方面的描写,也大多有文献资料为依据,而不是胡编乱造。当然,其中确有一些描写,或因传闻失实,或因作者自逞想象,有违艺术真实,但有意歪曲和丑化少数民族生活之处是很少的。此外,历史上的诸葛亮南征本是分兵三路,《演义》却写成似乎只有一路,对孟获、雍闿、高定等人物的身份、关系、结局的叙写也有与史不合之处,但这已经超出此处讨论的范畴,而属于作者艺术处理的问题了。

在艺术上,“七擒孟获”基本上是成功的,主要有下列特点:

(一) 与整个单元的思想内容相一致,作品着重突出了“人心”和“人谋”的决定性作用。在南征的全部过程中,诸葛亮极为重视争取人心。无论是降服高定,还是七擒孟获,他都着眼于使其心服。除了上层人物之外,他还注意争取少数民族的广大将士平民。一擒孟获时,他对俘虏的“蛮兵”好言抚谕道:“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今受惊唬。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 若听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吾今尽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以后每次捉到俘虏,他都“一一抚慰,并不加害”。他还一再告诫部下:“直须降服其心,自然平矣。”“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虽然手握重兵,却从不强攻硬打,而是重视掌握情报,充分发挥智谋的作用,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胜利。这一切,形象地表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进步政治主张和“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军事思想。

(二) “七擒孟获”的具体过程几乎全属虚构,作者却写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为文最忌单调重复,罗贯中深知此理,巧妙构思,把“七擒”的过程写得各不相同,使情节波澜起伏,读来生动有趣。

(三) 对诸葛亮和孟获这两个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鲜明生动。在这一单元里,诸葛亮不仅继续保持了高瞻远瞩、神机妙算的风采,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气度。孟获屡败不服,还一次又一次地口出狂言,本是令人恼怒的;他却一直雍容大度,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放走孟获,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和耐心,最后终于使孟获心服口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封建政治家的形象。孟获的形象也很有特色。他气概轩昂,雄武有力,性格倔强,前几次被擒一直不肯服输,非要与诸葛亮再见高低。他有时略显狡狯却不失豪爽本色,看似愚鲁其实颇明道理。尽管作者对其性格写得还不深刻,他仍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