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嘉靖八年(1528)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校累朝实录。后因疏请皇太子出御受贺,而这时世宗称疾不视朝,怒曰:“是料我必不起也。”遂被削籍归里,居宜兴山中。
当时倭寇屡犯沿海,明廷遣工部侍郎赵文华至江南督察军情,文华为严嵩亲信,而与顺之有同年之谊,乃上疏荐顺之,于是与胡宗宪同谋讨贼,宗宪亦出文华推荐。顺之以为御寇上策,当截之海外,若任其登陆,则内地皆受祸。乃亲自出海,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后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力疾泛海,登焦山,叹曰:天使吾病,不能展其能。然使一病都堂居海中,则诸将无敢不下海。遂欲从太仓取道常熟居海中,行至通州而卒。崇祯初,追谥襄文。有《荆川先生文集》。
顺之因交结严氏父子,其晚节曾为人诟病,《明史》本传也说“然闻望颇由此损”。王世贞之父王忬为严嵩所害,有人以为是顺之进谗于严嵩之故,顺之所以死于舟中,就是王氏兄弟毒毙的。这固然是无稽之谈,但王世贞确是很憎恶他,称为“毗陵一士大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类,对顺之所以交结严嵩的原因,有较为公允的论断。明《世宗实录》也说顺之弃其长(文学)而暴其短(武功)。但顺之在抗击倭寇的战役中,固亦不失为鞠躬尽瘁。
他的诗,始学初唐,略具清华,律诗较佳。中年谈兵讲学,渐趋险怪,如“若过颜氏十四岁,便了王孙一裸身”,又如“箭箭齐奔月儿里”,“别换人间蒜蜜肠”等。但这与他的文学主张也有关系,在《与洪文洲书》中就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俗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瑕瑜俱不容掩,此为上乘文字。”话虽如此,作诗毕竟与说闲话不同。
他的七古《峨嵋道人拳歌》、《杨教师枪歌》,写拳术,写枪法,都很生动灵活,也因为他是内行人之故。
他的五绝,也有讨人喜欢的,如《松关》:“月出照松关,松阴正满地。恐有山僧归,终夜不须闭。”《山田》:“从横乱峰里,忽此见平田。不须抱瓮汲,自有峰顶泉。”《听莺阁》:“春催金谷晓,一望百花齐。不作辽西梦,从渠着意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