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唐诗·李商隐·蝉》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释义

《唐诗·李商隐·蝉》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唐诗·李商隐·蝉》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诗人以蝉为题,托物言情,描述自己凄苦清高的境况。写物恰到好处,言情自有分寸,充分展示了诗人在诗歌方面的高超才技。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①以:因为。高: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誉其高洁。恨费声:凄楚而吃力地鸣叫。 ②疏:指鸣叫声稀疏。 ③薄宦:指职位卑下俸禄微薄的小官。梗泛:哽指身不由己地、行踪不定地漂泊。梗,树木枝条。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大意是土偶对桃梗说:秋水一来,你就会冲走,漂漂然不知流向何方。此处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芜已平:已经长满杂草的意思。 ④君:指蝉。警:警醒。清:清贫。

赏读

这是托物寓情诗,通过咏写蝉虽然高洁却难以饱腹,虽然悲鸣却不被同情,寄托诗人不遇于时的憾恨以及禄薄家贫的哀怨。

首联由蝉而起,诗人听到蝉鸣而寄情于兴。“高”既指树高,又暗喻自己清高。蝉居高树吸风饮露,作者认为他高却难饱,以此来比喻自己的身世。“难饱”而发声,声哀而有“恨”,这些都暗合了诗人身世。

颔联进一步把“恨费声”推至极点。蝉在五更时鸣叫,声音凄惨欲绝。可是一树的叶子却只顾显示自己的绿色,对蝉之“高难饱”时所发“恨声”充耳不闻,这更显得树之无情,也更显出蝉所发出的恨声只是徒劳的悲伤。

颈联作一转折,由蝉及人,写诗人感怀自己的遭遇,虽是抒发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却不直接道出,而是以暗用典故,显得委婉含蓄。“梗犹泛”出自《战国策·齐策》:桃梗(桃木人)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捉子为人。岁至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故国芜己平”这句则从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衍化而来。此处诗人以“薄宦”自居而以“梗犹泛”作比,可见诗人境况之苦,遭遇之不幸。

尾联翻回写蝉。以蝉之境遇来作比,诗人感慨自己举家清贫,只剩下一身清高与蝉相类。

这首咏蝉诗非常巧妙地把自己不幸暗寓其中。这种巧妙的寄情就是以无理而起:蝉居高树鸣叫,本是自然现象,无恨无怨,更没什么清高,诗人却说他清高而恨,又要毫无道理的怨树无情,其实蝉树都无情,是诗人无理,硬要以人的心情看自然,使这些东西有情,以便达到作者咏物寄情的目的了。

随便看

 

诗文赏析大全收录311380条诗文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古今中外著名诗文的翻译、注释及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lnxy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5:24